第四章 乡情
黄河旁,
一座丰裕的村庄,
低矮的茅屋变成了楼房。
白棉似雪、遍地金黄,
父老姐妹喜气洋洋;
再不是“瓜干烩菜汤”,
存折上“大杠”后面已经五个铃铛。
路灯下你欲睡又醒,
一桩心事使你吃饭不香:
“假若他从前线回来,
村里又添根标直的白杨”。
你在等待,
你在苦想,
你在迎接,
你在惊慌。
这感人的乡情似蜂吐蜜,
滴进了我的心房。
破旧的庙宇、古老的学堂,
是我童年度过的地方。
金谷流了三秋,
界山炸了九层。
战场上我给伤员包扎,
陵园里我为烈士送葬。
饥鬼们仍在蠢蠢欲动,
何况魔兽又赐予它几勺杂粮。
啊,远方的故乡,
请谅解吧!
您养育的孩儿何不想归乡致富?
然而,却先要消灭干净这
吃人的豺狼!
-
【编后记】原作于1985年元月26日,云南大理,当时为某部队政治处副主任,1979、1984年,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先后担任云南方向的主攻与穿插战斗任务,与战友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多次立功受奖。作者代表千万前线战友倾诉心声,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理解。本作品曾在【国防战士报】发表。此草稿因多年藏而不见,今日有幸复得,真是悲欢交集,感慨万千。2013年4月18日整理后,在新浪首发,并以此作为对云南、广西前线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战友们的讴歌与怀念。
====◆(刚刚看到文友的一篇真切的评论,使阳光柔剑为止惊诧。没想到还有谁会这么用心地去欣赏一篇草民的散文诗。我才来不到一个月,刚认识先生。谢谢您的精彩评论。您对诗歌的剖析很到位,远远超过了我的意境。另外,更敬佩的是您敬业的精神。我知道,写文章辛苦,看别人的文章也辛苦,更辛苦的是电频别人的文章。在充分阅读的之后,才能站在原作者的位置上分析。凡是能够评论的好的诗人,他的品论水品就远远超过了原作。谢谢您。珍藏。)
(编辑:李显松)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