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龛前面,放了一张篾席,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站在席边面对神龛,篾席的两边有两支一人高的龙凤烛。先请两位长者“发烛”(就是把烛点燃),在点的过程中他俩高声朗诵《发烛词》:“龙烛辉煌,光照华堂,玉人交拜,家庭兴旺,白发齐眉,五世其昌……”都是些祝福、吉祥的话。
由赞礼人司仪,高诵《拜堂歌》:“东方一朵红云起,南方一朵黄云开。两道祥云喜结彩,福星高照贵人来。天长地久结成双,地久天长配鸳鸯。吉年吉月吉日子,喜迎新人拜高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退堂。平身退位,进入洞房,洞房花烛,如蜜如糖。”拜完天地、祖宗,拜父母,进入洞房,在洞房内饮交杯酒,这是行合卺之礼。尔后,从洞房出来才开始客拜,新郎在篾席上走“线盘架”,归位后,由赞礼人写好的拜单按辈行高低,亲疏内外,先请谁,再请谁,有序的排列,错不得,错了不但请不来还要多心。请拜时被请的夫妻同在的,要在称谓后加“双福”二字,失偶的就单称,是什么就叫什么。这些人都是要丢拜钱的。
闹房结婚晚上要闹房,闹房就是在结婚当晚,一些亲戚朋友在洞房中,向新郎和新娘提些难题,要新郎和新娘答复或完成一个动作。完不成就不依不饶,闹过不亦乐乎,你新郎和新娘就不得觉睡。当然这些问题是非常刻薄的、要求的动作也不是能当着众人的面做的。新娘脸皮薄的捂着脸,任你如何闹,她不置可否。这时那些老表弟兄就会动手动脚的,你推我搡,直把新娘逗笑或搞哭为止。周转弟大方,你说啥就做啥,你问啥就答啥。闹房的拿根“响杆”(与想搞同音)问新娘:“这是什么?”“响杆。”“好久开始‘想搞’的。”“每天都想搞。”大家哄堂大笑后,提问的吃杯由新娘倒的酒。又一个指着酒杯问:“这是什么?”新娘本来要答酒杯的,但知道他们的目的是另外的,就按问的意图答“杯儿。”“好久背?”“今年背。”又过一关。
山区人说是越闹越发,不闹才不行。就是怕没人去闹,或去闹受长辈的责怪,才有“三天不分老小”的规矩。结婚的三天内,是不分辈份、年龄都可以去闹房,去作一次“少年狂”。这一规定给闹房人大开了绿灯,当然就更放肆。
送亲客是不会来参加闹房的,如送亲的在男家住一晚,在安排住宿时都要安排离洞房远一点,怕送亲的看见或听到闹房的情景和话语而尴尬。这叫“背亲”,这是对女方送亲客的尊重。
长辈们尽管有资格去闹房,毕竟年龄、辈行摆在那里,与那些小辈们一起闹,是有些不恰当。同辈的总可以闹一番。于是就有“打花脸”“冚鸡罩”的风俗。打花脸是对新郎的父辈而言。儿子结婚旁人说:“恭喜你修火神庙。”就是说父亲荣升为“烧火佬”了。母亲则是母烧火。父亲的哥哥兄弟则是“烧偏火”的。其余的老表弟兄便向这一伙带“烧”字的人的脸上抹“锅烟墨”。有的还加上桐油,几天都洗不掉。这伙“烧字号”的也进行反击,大家抹。一阵大闹大跳下来,一个个花眉面孔的,又是一阵大笑。“冚鸡罩”也是这个辈份的人那天的游戏。用一个鸡罩,把你冚着就要你出钱才给你取。冚了这个又冚那个,冚着的钱用来第二天打酒吃。鸡罩一提,跳的在跳,跑的在跑,一片混乱,人们就在这闹声中得到快乐,结婚的程序也在闹声中达到高潮。
送路第二天或当天,送亲的人要回去。送亲的有与新娘一辈的弟妹加上侄儿侄女,男方都要“打发”钱的。有正送的“送亲娘子”,新郎官要去送路,讨打发。
送亲的同辈中打发钱都要分等级,是新娘的亲弟弟、妹妹和亲侄儿侄女的要重点,亲叔伯的要轻点,叔伯及表亲就更亲点。丙滩有个姓刘的,家里是做生意的,经常与顾客讨价还价,刘家的小少爷刘三,耳闻目染记了许多生意场中的话。他姐姐出嫁,他送亲。新郎送路时打发他四块大板(大洋),刘三觉得少了点,便对新郎说:“货有货不同,转个手。”新郎哭笑不得,又给了他一块大板。旁边的人笑得前弯后仰,刘三80多岁了,人们还拿这句话取笑他。
回门,结婚后的当天或第二天这对新人到女方家去叫回门,又叫旋吉、归宁。
请新女婿回家,旧时是很讲究的。女方的父亲给男方亲家下请帖请女婿回门;倘若父亲逝世,只有母在,由内弟与姐夫下“回门帖”。到期,男方准备厚礼,大盒抬起,一对新人风风光光回第一次后家。
山区没有这样大的礼节,但也有一个通知男方回不回门的方法。男方到女方过礼时,如果女方把“油壶”扣了起来,表示要新郎新娘当天回门。如果什么都没扣,则第二天回门。回门要抬一桌席,其余酒、糖是少不得的。
一对新人来到“后家”(妻子的家),后家款待非常周到。这时正好当着女婿的面把女儿交托给女婿,教育女儿女婿要和睦,要孝敬好老人,要勤奋努力发家致富。在夫妻俩回家前,把结婚时不好拿走的东西拿走,其中包括女儿的私房钱。
其实这个回门,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后家的人对女婿验明正身,怕女婿有掉包。那个时候只有父母见过女婿,姑娘很少见过未来的丈夫。加之请人代替相亲的事在我们家乡就有好几宗。
回门是不留宿的。因为山里人有这样一个规矩:“出嫁女回娘家不安排夫妻同床。”这对新人,新婚燕尔,留宿又不能同床,你忍心浪费他俩“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时间吗?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