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战线上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何容思这位来自长沙镇的一名基层普通的党员干部,应急分队的妇女负责人,8月11日至14日晚,他和20多名女同志,以长沙食堂为后勤保障的主战场,目的就是为前方抗洪救灾、抢险的勇士们不被挨饿,让他们吃饱吃好。11日早上9点多钟,洪水涨到最高峰,她正愁着灾民们都没有吃早饭,中午也没有地方吃而发愁,怎么办?这一连串的怎么办涌上了她的心头,这时镇里的领导有了指示和电话要求,所有灾民和参战的救援队伍人员中午起一日三餐都安排在政府食堂吃“大锅饭”,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何容思,要负责统筹安全,并将任务圆满完成。
她一边想,一边小跑在街上叫来10多名女同志,并叫女同志们互相转告,叫镇上所有女同志全部都到食堂集中。
可是,食堂停水、停电、停气、仅能供20多人就餐的镇政府食堂地方太小,况且要堆放、贮备的粮、油、蔬菜这些就不宽,来到政府食堂的20多名女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离中午还有2个多小时就有大量的灾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涌向这里吃饭。
此刻,灵机一动的何容思召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她说:“我们后勤保障工作是上级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们无条件必须完成,我就仰仗大家各位姐妹们齐心协力,我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圆满完成这次任务。”通过分工,何容思把采买、煮饭、洗菜、炒菜、洗碗、摆桌都各项工序都有了明确的分工。
有的借用农户的厨房,有的用柴火煮饭,有的炒菜,有的负责联系采买,在紧张有序的明确分工的同时,何容思一会儿去厨房看看,一会儿又去采买的地方叮嘱,忙得不也乐乎,到了中午12点钟,灾民和救援人员终于吃到了灾后第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
可最让人烦心的事就是由于救援人员和吃饭的人流动量大。她和20多名女干部姐妹们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就马不停蹄地出去买菜、买肉,采购回来后立即动手做饭、洗菜、切菜,每天都会有500多人就餐,多的时候就达到700至800人,仅4天时间,大米就用了近2000斤,每天平均每顿饭要煮大米200斤,猪肉1000多斤。在开饭前,碗筷都进行了消毒,并提前摆好,由于救援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都是“流水席”,只要有10人一桌就开饭,每顿至少一个荤菜,每桌至少有五个菜,从而保证了灾民和救援人员能吃饱吃好。
巾帼不让须眉,在这场抗洪抢险的战斗中,通过几天的艰苦奋战,20多位女同志为一线的救援人员能成功取得“8·11”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功不可没,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在救灾现场的日日夜夜,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团结的整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整体,从后勤保障上看,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炽热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女干部们公而忘私的奋斗风格。
我是石堡人,我永远是石堡人民的儿子。
当“8.11”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而来的时候,廖寿华不得不忍痛割爱,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舍小家为大家,他毅然、决然地抛下瘫痪在床的父亲,紧急回到工作岗位上,带领人民群众抗洪抢险救灾。
他的父亲是位癌症晚期的患者,躺在官渡镇医院的病床上输着氧气,已是生命垂危,活一天算一天。
凌晨一点左右,乡水利站干部电话报告,习水河上游正降暴雨,可能将形成特大洪水,接听电话的他心里顿感大事不好,他一边通知在官渡家休假的几名干部,一边找车赶回石堡。
“乡长,我们回去,你留在官渡陪伯父吧,他老人家随时会‘走’。”上车前,同事执意让他留下来。
“不行,今晚无论如何我必须要回去。”在风雨交加的深夜奔赴石堡,此刻他心里十分清楚,乡党委书记袁进学正出差赤水,自己回到岗位才有主心骨。否则,我愧对这里的父老乡亲,愧对领导和同事们的希望。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廖寿华在心里暗想着……
刚到办公室,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可电话内容让人瞠目结舌。习水境内出现特大暴雨,洪水正向下游奔泻,请各乡镇组织群众立即转移。
石堡是习水的前沿阵地,留给他们的转移时间最短,他马上镇定下来,命人把政府大楼的所有灯光打开,叫醒所有的值班干部。20分钟后,立即在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立即启动了乡政府抗洪抢险的紧急预案。
“同志们,洪水已经从程寨乡袭来,你们务必立即组织群众转移,我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廖寿华极其简短的命令下达后,乡干部们一头消失在茫茫的雨夜里,霎时间,电闪雷鸣,“洪水来啦,赶快转移,人要紧,不要顾钱财”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寂寞的雨夜里,干部们挨家挨户拍门,用瓷盆拍打报警,搜索来不及撤离的人员。
“慌啥子,说得扎劲,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还没有见过涨水?转移啥子。”有的群众对干部深夜吵醒他们心里不满,在抱怨。说什么也不愿意转移,干部们没法,只有强行将他们架走,那怕被他们骂,遭踹几脚,打几下都值,廖乡长在场口风雨中劝离了30多位群众转移,30分钟过后,低洼处的300多名群众转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老乡们,你们互相看看,看还有没有没有转移的人?有没有遗漏的没有?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被遗忘。一个也不要放过,因为是生命。”
他一边又指示通知电站职工转移沿河的企业,抢救工程机械,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于是,把干部分成6个小组,对石堡大桥、石堡场口拉起了封锁、撤离区域警戒线。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