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澎湃的河水滚滚而来,街口有一辆大卡车,处境十分危险,一位驾驶员跳进驾驶室抢救,几名干部见洪水马上将可能对大卡车淹没,就在这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干部们把他从驾驶室拽下来,几秒钟的时间,卡车就顿时被淹没在洪水中冲走。
洪峰不到30分钟,很快将石堡大桥桥洞漫过了,老街已是一片汪洋,此时此刻,在洪峰强大的冲击力和浸泡下,房屋一幢接着一幢的开始垮塌,电杆有的拦腰折断,石堡镇淹没在洪水之中,沦为了“孤岛”,与外界完全隔绝。
可是,在这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面前,身为一乡之长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证石堡的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同时鼓励党员干部要增强信念,与困难作斗争,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养育了我们,现在是我们用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候到了。
6点过钟,时间在紧张的气氛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位叫吕树全的群众发现他的手机有些微弱的信号,人们把这个喜讯报告给廖乡长,廖乡长拨出了第一个电话:“你那里有没有人员伤亡?一定要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马上派出救援队伍。”市委书记张集智此刻得知那里没有人员伤亡的事发生,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命令下达,就在等待求援的时间里,乡长廖寿华请求正在野外拉练的部队给予支援,同时将乡政府的抗洪抢险临时指挥部推向场口的空地前台办公指挥。
8月14日,已是3天时间没有休息的廖寿华眼眶黑黑的,党委书记袁进学关切地说:“老廖,你去休息一下,回去看看病危的父亲……”
其实,在廖寿华的心里,百姓群众无小事,尤其是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我怎能舍大家为小家?甚至就连仅一步之遥的官渡老街的家也没有回,直到父亲临终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
就在洪水袭来的时候,廖寿华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指挥动员干部群众的转移忘记给自己的母亲拨电话,致使家里的冰箱、彩电、电视全部被洪水卷走。
如今,人去物空,睹物思人,哀思无限,廖寿华面对逝去的父亲,心中充满的是遗憾,但父亲生前的举动分明是在示意他,工作为重,不要管我,他想,九泉下的父亲一定会原谅他的“不孝”。
常言道:“自古忠孝两难全”,他来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心里的许多话儿要对他说,由于你老人家的理解、支持,你的儿子已经将灾民们安顿好了,他们化险为夷,一切一切的后续工作已在全面进行。
四、警民彰显鱼水情,洪灾面前显忠诚
“风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击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时刻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描写人民警察的歌曲让人情感无限。
就在“8·11”凌晨4点洪水来临时,长期镇派出所深夜的值班电话急促地响起,要求集结所有警力,在洪峰来临之前,立即通知沿河两岸群众必须撤离。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到严重威胁时,陈其勇忧心忡忡,当机立断地通知所里全体民警,辅警集结,他简明扼要地向干警们通报了灾情后,让大家各司其职,务必完成工作任务,于是他开着警车风驰电掣般地鸣着警笛沿着公路沿线搜索、喊话:
“刚才我接到政府的紧急通知,洪水来了,请您们听到通知后马上撤离……”
然而,人们正沉浸在酣甜的睡梦中,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深刻地意识到面临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快,他们利用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着灾情严重的消息,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他们自觉地向高地远离河边的地方转移疏散,陈其勇见有些舍不得自己财产的村民,居民极不情愿地转移家具,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迫使他着急地说:“到底是财物重要,还是人的命重要?钱、财失去还能赚回来,如果你们的生命都没有还谈什么财产?情急之中的陈勇不顾有一部分村民的不理解,强行将他们拉进了警车脱离洪水将可能淹没的地带。”
就在凌晨5时许,天依然下着大雨,整个河面上波浪翻滚,让人看到都胆战心惊,望而生畏。此刻汹涌的河水已经漫过了公路,地势较低洼的长期镇,被洪水团团围住,形成了长期的“堰塞湖”。
生龙活虎的全体参战民警个个精神抖擞,大家睡意全无,面对风雨猛烈的漆黑深夜,山洪冲刷,泥石流挡道,道路湿滑险阻,瓢泼似的大雨扑面而来,迅速奔赴灾区抗洪抢险第一线,他们在滔滔的洪水中帮助背老弱病残,抱着小孩冲向高地,转移群众的财物,由于摸黑,山地湿滑,坡坎多,给救援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随着洪水急速上涨,有些来不及撤退的群众、小孩和老人们在家里十分着急,因为洪水已经淹过了底层,渐渐向二楼逼近,说时迟,那时快,严峻的现实问题一直在陈其勇的脑海里闪现,人民群众的安危就是自己的安危,就是牺牲了我,我也不能让群众吃亏,我们是人民警察,人民警察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对党忠诚,敢于奉献,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随即他立即又召集所里的同志又开展二次搜救的工作,并将工作面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和巷尾街头。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