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春光乍泄能怨谁?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    作者:黄旭    阅读次数:21132    发布时间:2013-09-20

      昨日乘座公交,一穿着特别的女士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男士女士的目光。说特别,是因为那女士穿得过于前卫,许多不该暴露的地方都暴露无遗,顿时秒杀整个车箱。

  车箱内,众宾客神色各异。有鄙夷者,有羡艳者,有惊状者,有低语者,有愤然者……然而,那女士却表情木讷,旁若无人,傲若冰霜,泰然自若,任露出大半的巨乳颤抖,任白皙的玉腿矗立,任细嫩的肥臀走光。车身抖动时,乳峰有节奏地上下摇曳,双腿肌肉颤动不止,大有“出栏”之势。见此情景,许多男士上车之后,都有意无意地主动站到她的身旁。我向来不以最恶意的意念去揣测别人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很明了的!男人嘛,不就那点小九九吗?
  车行片刻,不知前方何故,突然就来了个意料之外的急刹。顿时,一个年轻男士就给了她个熊抱,顿时那女士就尖叫起来,给全车人一个惊喜!
  随即,女士就大骂起来:“你XX的,色鬼,不要脸!”
  “XX的,你骂谁呢?”那男士也不甘示弱地还击。
  “就骂你这个流氓坯子。”
  “请你自重一点,公交车上不是卖肉的场所!”
  “我愿意这么着,碍你事了?关你屁事!我触犯你了?法律又没规定不允许这么穿?你管得着吗?——真是狗拿耗子!”
  “请注意你的举止和言行,我提醒你,这是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怎么了?我的举止和言行怎么了?我触犯公共场所的哪一条哪一款了?你一上车就色眯眯的盯着我看,你啥意思啊你?欠揍是吧!”
  ……
  争吵一直持续,直到那个女士先骂骂咧咧地下了车,硬是没有一个勇敢的人站出来制止。
  偌大一个城市,生活着那么多素不相识的男人女人,每到春暖花开之季,总会有一两桩类似的事情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这样争吵好象我已经碰到两次了!姑且不说争吵双方谁是谁非,谁素质高低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这种“异常”!
  作为女人,爱美之心嘛,完全可以理解。坦胸露乳,让天然的母性回归原始与本真也无可厚非,爱咋穿就咋穿是人家的权利,是人家的自由和选择,这一点我们无权过问。人家喜欢显露自己的魅力,人家喜欢享受别人羡艳的目光,似乎跟谁都无关!作为男人,有点好奇离奇之心也属正常。在那种场景之中,只要不是恶意的“投怀送抱”和妥意为之的侵犯行为,也算不上悖理。毕竟,那是一个荷尔蒙充沛的年龄,更何况那个场景确实有些让人过于充满幻想!按照人的本性来说,即使有点故意为之的嫌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这个男士是否如女士所言“色眯眯”地看那个女士,这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问题。说白了,眼睛长在他人和自己的身上,就是用来观察外物的,这绝对不是眼睛的错,错就错在有些东西我们该不该人为地让眼睛能够随便看到!
  其实,有些事情是完全没有错与对之分的。正如女士自己所言:我愿意这么着,碍你什么事?关你屁事!我触犯你了?法律又没规定不允许这么穿?你管得着吗?——的确如此,人家又没有触犯公共场所的哪一条哪一款,我们或许真的不应该狗拿耗子!诚然,这是一个属于个人权利与自由的问题,其他人的确没有权利过问。
  然而,我们每一个公民在充分行使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别人和整个社会的感受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相对传统与保守的国度,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似乎都不允许我们过于“开放”。对任何人而言,就算没有触犯法律条款,但是,在公共场所都是要讲究公共道德的。否则,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要知道,法律和公德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虽然没有触犯法律的哪一条哪一款,但有些东西却在无形中挑逗了大家公认和默许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确实不值得提倡。我不是在教训谁,也不想指责谁,只觉得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每个公民在公共场合下,如果都把权利和自由如此这般地行使,并且给自己带来诸多的身心不快与烦恼,这似乎也是值得商榷与探讨的!
  孔子说:食色,性也!在社会公德不允许的范围之内,自己让春光乍泄了,你能怨谁呢?正如我的一位文友所说:女人啊,锁不住自己的春光,就别怪男人好色!关不住自己的春色,就别怪他人幻想!
  呵呵,仿古一曲作结,权当饭后谈资:昨日入城市,归来雾满睛。遍身暴露者,不是等闲人!  


                                                                                      (编辑:刘海云)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7578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