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百余诗人牵手绵州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绵阳圆满落幕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南鸥    阅读次数:11801    发布时间:2014-07-22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现场

 

7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作家协会和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内容后,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的故里绵阳隆重地落下了靓丽的帷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优雅的艺术形式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韵律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教化启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诗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诗歌节是国家意义层面上的盛大节日,前三届的中国诗歌节先后在安徽省的马鞍山市、福建省的厦门市、陕西省的西安市举行。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传统,展示当代诗歌创作、研究、普及推广及对外交流方面的辉煌成就,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诗歌反映时代、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发展的新途径、新形式,进一步推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诗歌艺术繁荣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绵阳是“诗仙”李白的故里,具有优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诗歌艺术底蕴,同时也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唯一的一所“中国科技城”,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拥有雄厚的现代科技文化和人才资源优势。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绵阳举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从7月15日至7月19日历时5天的主体诗歌节活动中,先后进行了:(一)开幕式、闭幕式及文艺演出;(二)诗歌论坛;(三)诗歌专场演出;(四)诗歌主题文化活动;(五)校园诗歌活动;(六)诗人采风交流活动。这次诗歌节力求隆重、热烈、高雅、节俭,通过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使诗歌节的文化艺术氛围弥漫在了绵阳的每一个角落,使老百姓都能亲自感受到诗歌这种高雅艺术的人文魅力。

谢冕、吴思敬、张同吾、李少君、臧棣、马新朝、霍俊明、叶延滨、吉狄马加、梁平、张新泉、杨晓民、西川、曹宇翔、田禾、刘立云、林雪、荣荣、李琦、傅天琳、张烨、杨志学、谢建平、江岚、查干、宗鄂、潞潞、汤养宗、王彦山、刘年、郑小琼、黄土路、吕进、杨牧、姚辉、晓雪、白马娜珍、孙晓杰、简明、贺颖、南子、朱先树、商震、舟歌、南鸥、龚学敏、子川、李自国、靳晓静、李亚伟、萧箫、潇潇、丁国成、星汉、高昌、周啸天、翼人、娜夜、庄伟杰、路也、刘燕、曾鸣、吕力、王国平、瘦西鸿、熊焱、许烟华、雨田、马培松、蒋雪峰、冯小娟、白鹤林、刘强、杨晓芸、刘翔、李文朝、詹澈、唐大进、肖红、刘功业、王久辛等100余名诗人荟萃绵阳,相拥涪江,以诗歌的名义,为祖国歌唱,为时代歌唱,为人民歌唱。

诗歌如何把握时代氛围?如何让中华诗词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发展?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和诗人与“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作为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论坛“梦想与现实”第一场于昨(16)日上午在绵阳师范学院举行。7位理论家、诗人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多种思维的理性碰撞,诗意盎然,共论诗歌的“梦想与现实”。
  ◆世上最美的事业
  保持与当下生活的联系,做出有思想深度的思考
  “谈论诗歌,就是谈论世上最美丽的事。”82岁高龄的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所所长谢冕用这样的评论来赞美诗歌的魅力,他认为,所有的诗歌都是“当代诗”,所有的诗人都是“当代诗人”。谢冕说,一位诗人生活在当代,而声称他们只为“未来”写作是可疑的。屈原的《离骚》是楚国的当代诗,李白的《将进酒》是唐代的当代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是唐代的当代诗,因为他们保留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真实声音,所以他们不朽。“我们对诗歌有种期待,我们希望诗歌与当下生活保持联系。在当社会走向物质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诗歌来整合和凝聚时代精神,我们需要诗歌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提升,我们需要思想深度的思考。”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民,需要伟大的诗篇。”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将诗歌与实现“中国梦”相融,“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需要诗词的鼓舞,需要诗词的抒发,需要诗词的滋养。如今,书写‘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的重大主题,而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成为每一个诗人和评论家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实现生命的释放
  寻觅自由的心灵空间,保持人本精神天地情怀
  “诗歌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心灵活动,这要求诗人有广阔的自由的心灵空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副主任吴思敬的发言到其所著的学术来看,他把诗歌与心理、心灵紧密联系,“有了自由的心灵,诗人才能超越传统的束缚,摆脱狭隘的经验与陈旧的思维方式的拘囿,让诗的思绪在广阔的时空中流动。”“艾青这样礼赞诗歌的自由精神:‘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可宝贵的东西’。”吴思敬在发言中提举了艾青在追求诗与自由时的例子,“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诗人的心灵是否自由,直接关系到诗人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诗人想象能否自由地展开,以及最终能否写出富有超越性品格的诗篇。”“就诗的本质而言,它是心灵的音乐、情绪的舞蹈、生命的形式。”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张同吾说,“充满自由和进取精神的时代,才会产生“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向往和迷茫,生发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自由畅想和文化的开放。”“云在青山外,人在青山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张同吾引用了李大钊的诗《山中即景》中的诗句,他认为,诗歌必须是文化精髓、是生命摇篮、是精神家园。真正的诗人应该是自然之子、应该是自由之神、应该是天堂之鸟、应该是爱情之魂,只有富有人本精神和天地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诗篇。
  ◆新世纪诗歌的特征
  朴素自然的平民视角,充溢人性之光正能量
  新世纪以来诗歌的艺术建构、精神担当、与“现实”的关系也是多位名家发言的重点。注重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表示,对于新世纪诗歌,学术界评价不一,一种意见认为它为诗坛带来了繁荣的迹象,另一种意见则断言它只是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延伸。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评论家霍俊明表示,今天诗人们与“现实”的胶着关系似乎从来都没有如此贴近和激烈过。
  河南作协副主席马新朝则从新诗写作中的乡村现实出发,他认为,写作乡村题材的新诗人们诗歌视野宽了,突破了以往乡村诗的狭窄地域,从而使乡土具有了文化韵味和内涵。
  在罗振亚看来,郑敏、王小妮、王家新等一大批一直坚守诗歌现场的优秀诗人,以宁静、超然的艺术风度传达“灵魂的雷声”,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正代表着新世纪诗歌的主题精神走向,昭示着一种希望。马新朝认为,近30年来所涌现出来的一些诗人,他们的乡村诗歌写作来得更为从容,温润,宽广,更具有人性化和现代感。
  “许多作品表明,诗已告别宏大叙事的模式,而多在世俗生活土壤里淘取情思‘金子’,诗人们对城乡底层的持续关注,对地震、雪灾中人的命运和苦难的抚摸,非但加强了诗和生活的广泛联系,恢复了人的生存镜像,充溢着人性、人道之光,有时甚至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罗振亚说,“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深入反思,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走向真正的繁荣就为期不远了。”


 

【编辑:杨汝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743865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