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大连《海燕》举办创刊60周年座谈会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阅读次数:10280    发布时间:2014-10-22

大连《海燕》举办创刊60周年座谈会

“中国梦的当代语境与文学表达高端论坛”、“当代著名作家蓝色硅谷行”活动同时举行


10月11日上午,由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联、大连报业集团主办,大连海燕文学月刊、大连晚报社承办“中国梦的当代语境与文学表达高端论坛暨《海燕》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棒棰岛举行,著名文学评论家及知名文学期刊的负责人齐聚大连 ,在当代语境下,用他们的文学表达诠释了中国文学与期刊的中国梦。这是为庆祝海燕杂志60华诞而举办的大型文学论坛活动,座谈会由《海燕》主编李皓主持。

《海燕》创刊于1954年1月,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海燕》与沈阳的《芒种》、南京的《青春》、武汉的《芳草》并称为中国纯文学期刊的“四小名旦”,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杂志创刊60年来,刊发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者。许多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大连及辽宁作家,都是从《海燕》起步的,如小说方面的邓刚、达理、宋学武、庞泽云、孙惠芬、津子围、陈昌平、张鲁镭等;散文方面的素素、张大威、高海涛等;诗歌方面的阿拜、苏浅、宁明、默白、玉上烟等。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庆昌首先发言,他代表省作协向《海燕》60华诞表示了祝贺,对《海燕》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朱庆昌希望《海燕》作为文学期刊要反映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基本要求,肩负历史重任,坚持为人民办刊的导向;要反映时代精神,社会发展主流,唱响时代主旋律;要坚守道德准则、坚守艺术品位,以文学的力量筑就中国梦想。同时,他还表示省作协也要力所能及地为刊物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尽可能地创造多面方条件,促进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海燕》的未来发展及在中国梦语境下的作为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海燕》拥有悠久、光荣而曲折的历史,是一本有着自己独特精神气质的刊物,为大连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本文学期刊就是一个精神家园,让文学的种子有了成长的机会,在《海燕》成立60周年之际,谈中国梦的当代语境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海燕》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应该立足大连、面向全国,胸怀再宽广一点,办刊思路再开放一点,对于刊发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进行更深的探索。作为一本地方性的文学期刊,《海燕》还应该拿出更多的版面关注辽东文化和大连文化,寻找新的强有力的突破口,重现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刘国辉,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贺绍俊,著名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李霄明,《长篇小说选刊》、《中华辞赋》主编顾建平,《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谢欣,《十月》常务副主编陈东捷,《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小说月报》常务副主编刘书棋,中国作家网主编刘珽,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宝红(红孩),中国诗歌万里行秘书长、《诗书画》杂志副主编李犁,辽宁文学院院长王多圣,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滕贞甫(老藤),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素素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还参加了大连作家森林的揭牌仪式和“当代著名作家蓝色硅谷行”主题参观活动,参观了大连高新园区重点高科技项目,高新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董呈发热情接待了全体与会嘉宾。  

(海燕)


大连文学生态良好,《海燕》高傲飞翔

——名主编、名作家在“中国梦的当代语境与文学表达高端论坛暨《海燕》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朱庆昌:《海燕》杂志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关注百姓疾苦,关注底层群众的困境,注重可读性和时效性,倡导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凝神聚气的作用。今后,希望《海燕》继续展示地域文化,坚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学的力量铸就中国梦。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李霄明:体现地域文化是地方杂志生存的根本,《海燕》应该继续起到弘扬地方文化的作用。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作为新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之一,《海燕》有着悠久、光荣而有点曲折的历史,刊如其名,有大海的胸怀,海燕一样的音质和飞翔的姿态;今后,《海燕》的胸怀应该再大一点,音质更开放一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联系更密切一点,立足大连,面向全国。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作为地方刊物,不应以刊发了多少经典作品来评价《海燕》,她是一个地方的一块精神绿地,让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了成长的机会和载体,她是“人民的文艺”,在地方文化发展上有着自己伟大的贡献。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海燕》历经60年历史和沧桑,左冲右突,没有放弃文学这种品位和本位,在相对寂寥的氛围当中,始终担当着精神家园的责任,很有阵地意识。像大连这座城市一样,《海燕》应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让各种文学样态都有成长的可能。

《长篇小说选刊》、《中华辞赋》主编顾建平:《海燕》是比较另类的杂志,办刊灵活,栏目新,不足是印张略少了点,对重要文体小说要稍加大篇幅。

《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谢欣:《海燕》是有精气神的刊物,办刊人是个很用心的人。《海燕》所刊发的作品多给人以美好和温暖,作为地方刊物,有不可替代性。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陈宝红):当下不是读者不关心文学了,而是办刊人自己出了问题,刊物所登的作品不是年轻人的语境了。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中国作家网主编刘颋:能生存半个世纪以上的文学期刊,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大连的文学土壤深厚,与这本刊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任何地方的文学刊物与“国刊”不一样,对自己品质的坚守,对这个地方的文学氛围的潜移默化,都是有其作用的。

辽宁文学院院长、《鸭绿江》杂志主编王多圣:办刊辛苦,文学这块阵地不能丢。文学是大树的话,杂志就是花,花是需要呵护的,需要资金的支持。文学期刊的样式也应该时尚起来。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犁:文学是事业,不是产业,需要付出、奉献、投资,心地纯净的人才能从事。文学本身就是梦想,编杂志就是编织梦想。温暖是文学的品质和方向,《海燕》有这个特质,还应该更准确,要勇于在技术上创新、出新,在文学的边界上进行拓展。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海燕》大气,栏目丰富,作者中有名家,也有地域特色强的,在理论方面也有很大构建。一本杂志,要善于向自己的历史学习,因为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前人的努力。

《小说月报》常务副主编刘书棋:《海燕》的名字起得好,印刷精美,不能只在渤海这块地方飞翔,应该在为地方服务的基础上走出去,借用高尔基的《海燕》中的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北京文学》杂志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海燕》内容用心,体现了办刊人的想法,有气象。今后需要在封面的色调上有点变化,使各期之间容易区分。

《十月》常务副主编陈东捷: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纯文学期刊数量和发行量都在锐减,而且几乎都是非营利性的,“现在要把文学期刊做成大众化期刊,是不现实的”。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海燕》纵使不是参天大树,但在滋养人们的心灵方面,也可谓茂盛,他结合《海燕》中大连话的相关专栏,分析了研究方言在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上的作用。

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滕贞甫:专家们的讲话有肯定,有期待,有建议,有思考,为《海燕》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营养;专家们的到来令这个研讨会蓬荜生辉。大连的文学生态良好,表现为“四个现象”:以邓刚等为代表的海蛎子文学现象,以高满堂等为代表的电视剧文学现象,以素素等为代表的散文现象,以宁明、李皓为代表的诗歌现象,构成了大连的“作家森林”。有了这片森林,就可以涵养水源,清新空气,使城市更美丽。


(整理/古莲)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74714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