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娄义华
娄义华,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商管理博士,高级经济师。1972年5月生,余庆县松烟镇人,笔名何求、东方红。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南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营销学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体育记者协会理事。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摄影作品200余幅。著有散文集《远去的雨》、诗歌集《娄义华诗歌精选》、人物传记《张国荣飞往天堂》《梅艳芳菲》《萨达姆传奇》《奥运108》、评论集《娄义华杂文评论精选》、小说集《鳏夫与寡妇》《超级男生》《穿越火线》、杂文集《看法》《玩味》;高校新闻类教材《特别关注》等。荣获多项文学征文比赛等次奖及新闻奖,其中,1995年8月,由中国作协、诗歌报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桂花诗歌大赛中荣获佳作奖;1995年8月,荣获由“全国金企鹅幽默大赛组委会”主办的全国“企鹅杯”幽默作品大赛铜奖;200年3月,荣获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体育新闻记者协会评选的2002年度全民健身好新闻文字作品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2003年11月,“中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组委会”评选的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好新闻评选通讯三等奖、言论三等奖。被湖南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2008年10月,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湖北省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办的网评文章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09年2月,在中华杂文网、《杂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幽默杂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汶川大地震“感动中国征文”一等奖,山西省低碳生活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时下,一个词汇在社会上静悄悄地流行着、时髦着。不是网络词汇“做俯卧撑”“躲猫猫”“我爸是×”“神马都是浮云”“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等等。也不是名人名言,更不是各地的谚语、警句。它没有以上这些网络词汇耀眼夺目,从默默无闻,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可它犹如草根明星一般,润物细无声,犹如小草的生命一般旺盛,平凡,俗气中透着顽强的生命力。没有聚光灯下的万人瞩目,也无报纸的长篇累牍传播,可它的魔力并不逊色网络流行词汇。它遍布祖国各地,庙堂、坊间无不提及它,它欲与以上名噪一时的网络词汇试比高,它就是——资深!
“资深”这词还养在深闺。没想到,几年间就飞入寻常百姓家。资深并不是一个计量单位,然而又与计量靠近,似是而非。它的解释很简单:“资历深。资质深厚,形容很有经验,有能力。” 考究这个词的来历,有以下两种渊源。
蓄积深厚。语出《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明朝李东阳 《邃庵解》:“彼居安以资深,亦引伸而触类者也。” 明朝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附《朱子晚年定论》:“从事於朱子之训余三十年,非不专且笃,而竟亦未有居安资深之地,则犹以为知之未详,而览之未博也。”
阅历丰富,资格老。 宋朝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但选材堪此选,资深者入三院,资浅者为里行。”《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他守制的时候,正是守选点卯之时,点到起复,倒成个资深年久,头一个便该选他。”
桃花潭再深也只有三千尺,“资深”就不知有多深?这样一个模糊不清的词汇流行开来,与时代的发展有关。究竟在何时开始流传,甚至达到遍地开花,万山红遍的地步,无从考究。放眼望去,不难发现,很多“山头”都有“资深”的踪影在游动。你朝新闻界看:资深主持人、资深媒体人、资深记者、资深编辑、资深评论员;你朝教育界看:资深教授、资深教师;你朝文艺界看:资深学者、资深演员、资深艺人、资深导演、资深作家;你再朝经济界看:资深会计、资深经理、资深策划人、资深销售员……只要你喜欢,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可以冠以“资深”二字在别人的头衔前面。
资深这两字太乖巧了,模糊不清,它所指的“蓄积深厚”、“阅历丰富,资格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某个行业蓄积多厚才算得上“资深”,没人能回答一个明确的概念。“阅历丰富,资格老”这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并未量化。只要模糊,就会有人乱用,反正没有一个部门能管得着,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社会上于是就有“真资深”与“假资深”的区别,跟各种作家泛滥一样,分不清谁是真,谁是假。只要入行久、资格老,即使是马齿徒增一事无所,都可以混出个“资深”的名头来。“资深”与“著名”还是差一个档次。在这个讨巧的词汇面前,只要年岁上来,走到哪里,无官无品,有人就给你冠上“资深”二字,听者也不反感,说者也觉得尊重别人。比以往某个时期称别人为“张老”“王老”……或是“老张”、“老王”艺术、韵味多了。与叫满大街的女人为“美女”如出一辙。在江湖上混得久了,谁都可以混成老江湖的。比起著名来,“资深”二字的获得就容易多了,前者怎么也得使出浑身解数吧,而“资深”二字,只要入行久、资格老。
在社交场合,不时从耳边传来介绍某位女人是“资深美女”,这样的称谓有调侃中年妇女的味道,一般有两种情况,的确曾经美貌惊人过,真正的“资深美女”;另一种却是容貌平平,但很有气质。人到中年后,淡定从容,处变不惊,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年妇女。有了资深二字,即便别人“徐娘半老”,或“美人迟暮”。就会提醒人家遥想美女当年,妹妹也曾经青春靓丽过。至于“资深美男”,倒是少有人启齿,因为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以为是老资格的“牛郎”。较为贴切的是叫别人“资深帅哥”,不管是老男人还是愣头青,听着都别有一番韵味在里头。年轻者,的确俊朗,可以秒杀不少少女的芳心。而年老者,这得益于那些奋斗岁月中积淀下来的财富、才华。听者都会乐呵呵地将这个称谓收入囊中。“资深”的好处可谓多,用途广泛,只要你随时惦记着它,它就无处不在。比如一些会议上,偶尔有一个无官无品的人,在介绍他时,灵机一动,给他戴顶“资深”的翎子,于是皆大欢喜。 这时,农民兄弟却在大声疾呼,为何没人叫我“资深农民”?其实够得上资深农民的,就有闰土、杨白劳等,甚至称得上“著名农民”。
“资深”不仅在社交场合频繁运用,在职场里也使用得较多。尤其是不少媒体,在总编、主编、主任等职称以外,时常有不少媒体为了笼络一些传媒高手加盟麾下,谁也不愿让位的情况下,“资深”就横空出世,给不少平凡与大众的职位加上“资深”,于是就区别于普通的记者、编辑,摇身一变,就成了“资深记者、编辑、评论员”,名称变了,待遇也随之“享受主任级”。这样的职位变化与政府里面的“股长”一般,也属一大创新,并使用到职场中。在别的职场也时常运用,资深设计师、资深策划人、资深画家……有了“资深”二字,谁冠上它就会有资历不俗,从业经验丰富的感觉。有人干脆搬上名片,衔头写着“资深××”几字,这“资深”二字,立马让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资深”悦耳动听,给人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资深”给你肯定、拥趸、敬重的信号时,也让人联想到资深者风光不再,也多少包含着对别人的怜悯。“资深”一词中还蕴含着调侃的意味,容易与“老油条”划上等号。一个单位的职工若流动性不强,资深群众过多,很多政策和制度难以贯彻实施。不少国有企业就是如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难以焕发生机与活力。任手腕再强硬的领导,想在资深群众头上动土,总得掂量掂量这份量究竟有多重。
“资深”这顶花翎戴在某些人头上,自我感觉良好,开始眩晕,还真把豆包当干粮了。在一些场合故弄玄虚,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事,非要把它往复杂里整,以此显得自己有理论、有高度、有深度、有文化。比如鲜花,有人就说成是:“花卉植物通过水和土壤的生长,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光合作用而作用的结果。”有了“资深”作为盾牌,不少人底气也足了,派头也更劲了。无论大会小会,慷慨激昂,大放厥词,或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的话,坐在台下的观众不敢斥之为一派胡言,有些人还昧着良心,阳奉阴违夸那些资深发言为字字珠玑,至理名言。“排毒教父”林光常、“盖世华佗”胡万林、“刘太医后人”刘弘章、养生专家张悟本等等被赶下神坛的“神医”,这些人曾经就打着“资深专家”,“神医”的称号,却干着资深骗子的勾当。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资深”二字。我随时随地给给别人介绍:“这是我资深老爸、资深老妈,资深老婆,资深孩子等等。”某日,人们都发现我口不离资深,于是,资深老婆陪我去看医生,医生告诉我说:“你得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应该是全球首例,不好命名,就叫它‘资深综合征’吧!”
1+1的N种可能
某校请我去讲策划创意课。为了激发和检查学生们的创意能力,娄义华老师出了一道试题。以“1+1的N种可能”为题,除了数学课本中1+1=2的标准答案外,还有哪些可能出现的答案?希望同学们发挥想象,穷尽思维,只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你的理由即可。学生们给出了很多答案。最后,娄义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对,谁说中国孩子没有创意能力?此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是创意、创新。我们的教育为何告诉孩子们只有一个答案呢?下面,我摘录一些答案供广大读者参考。
1+1=0 一个零加一个零他还是个零。
1+1=0 树上9只鸟,一位猎人打掉了一只,其余全飞走了。答还剩8只的需要补脑。
1+1=人,人字一撇一捺。人只有一生,来生再爱你,那是十足的谎话。
1+1=狂欢,一个黑夜加一个人=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1+1=孤单,一群人在一起聚会=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1+1=专一,一个男人一心一意对一个女人。
1+1=1 一根筷子和一根筷子配对它才是一双筷子。
1+1=一+一,一+一=er,二、两、俩、贰、对、双。
1+1>2 一条凳子上坐一个人,着地的腿肯定大于2。
1+1≠2 羊身上的毛怎么数都不可能只有两根。
1+1<2 人身上少了一只胳膊或一条腿。
1+1≈2 人们常说一个多小时加一个多小时,具体多少不知道,只能大约了。
1+1=-2 我偷吃别人两个苹果,发现后,赔了别人两个苹果的钱,盘子里缺两个苹果。
1+1=3、4、5、6……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结婚后生下一个孩子,他们家共有三个人。生下2个孩子、3个孩子、4个孩子、5个孩子、6个孩子……生下的孩子越多,后面的数字就越大。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所以等于3的家庭较多。
1+1=± 我妈妈的脾气,时好时坏,时而正能量,时而负能量,取决于我的分数。
1+1=14 一周加一周等于两周,
1+1=24 一个白昼加一个黑夜等于24小时。
1+1=60 一个月加一个月等于60天。
1+1=120 一小时加一小时等于120分钟。
1+1=2000米 一公里加一公里等于2000米。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是不是也受到了启发?你也许会想出很多种答案,恭喜你,你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思维模式。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一定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挖掘具有可能的路径。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好奇心,积累各种知识,反复追寻答案,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
要“低碳”就得拉下“面子”
地球打喷嚏,人类开始醒悟。倡导“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在我国实施低碳生活,首先要拿掉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面子文化”。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喜欢摆谱。即便家底贫瘠如洗,不少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在人前潇洒一回,博得脸上荣光一片。说穿了,就是虚荣心在作祟。本来可以不开车去的地方,非要开着车子去。不如此,好像很没面子。不少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不需要穿皮草衣服,却皮草一身闪亮登场,聚焦众人的眼球。买汽车,不少人首先考虑的不是油耗,而是面子,求大,求豪华,为了面子盲目攀比。聚餐总在追求高档、特色。为了一些业务,不惜一掷千金,一餐吃掉不少飞禽走兽……在我们生活中,因为面子优先,左右我们思维的事例实在太多,不胜枚举。这与低碳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尤显抵触和矛盾。
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要让不少穷怕了的人过上低碳生活,还不习惯,觉得没有这个义务。我就碰到过几个暴富的老板,我随口说了一句要过低碳生活,他们反驳道:“我的生活处处都在缴费的,别人管不着。”即便你为你的生活买单了,但这种行为是利用你的财富侵占和浪费公共资源,应该受到众人的唾弃。低碳生活,人人有责。每个人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地球上,都要珍惜每一份资源。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力所能及地为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做贡献,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每个人的切实行动,会换来低碳生活的美好回馈。你少开车,多步行,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燃油,减少了排放;你节约用电、用水,节省了资源,也为你节约了电费、水费。随手关灯,打印纸张两面用,空调开到合适的温度……这些举手投足的举动,每人切实注意一点,累计起来就是一笔庞大的财富。我们的空气洁净了,资源浪费减缓了,人类生存的日子就延长了,这是关乎人类长久生存的大计,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可以也应该放下架子,像英国皇室成员一样不坐专列,不坐专机,而选择坐普通列车出行。也可以像美国议员一样,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不少国家的元首身体力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他们的举动,没人说他就没有面子。反而,他们起了表率作用,放下面子,拉下架子,切实引导民众珍爱地球,珍惜我们生活的空间。
【编辑:与文为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