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朝阳
郑朝阳,从事教育工作。作品散见《诗刊》《福建文学》《星星诗刊》《绿风》《青年诗人》《文学月刊》《生活•创造》《海峡诗人》《西部作家》《关东诗人》《时代文学》《燕赵文学》《大众文学》《海星诗刊》《莆田侨乡时报》等四十多家报刊杂志,部分诗歌作品和文学评论入选相关诗文选集。
引雪为柴
那是时光之外,北方之北的
老家。几块木板
钉成简易小屋。一棵落尽叶子的白桦
站成了门前记忆
偶有鸟雀,光顾屋檐;看
童话村子的烟火
袅娜着比水晶还冷的光芒
冬天已过,小雪人没有回家
她等那个
忘了红帽的男孩
悄悄地,让部分泪水
化成一条小溪
白纸的白
北国女子的肌质
会一触即破
我手心的温度,会让六瓣的思念
化成一池泪水
白纸的白,命里唯一的遭遇
我只能用琥珀
用水晶将你包裹。不能把你
留在尘世
我将带你遍访高山,在清泉的出口处
种植
——然后幻想,你长出了水仙
长出了百合
夜听蛙鸣
蛙鼓,一阵高一阵低
还有点急促
夜色沿着露水洇开,洇出的凉意
全是雨的音符
月亮点燃的灯盏,很近
也很远
我借蛙鼓捶打夜色
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爱;蛙们要唱到几时?
池塘,岸柳安眠
花草静默
睡莲的秘密像杯中的舒展,贴着水面
泡出液态的月色
写给一片叶子的情诗
轻风化梦,有鸟隐入叶丛
仿佛某种失去
牵动我的目光,掠过一片叶子
又一片叶子
经过想象之后,诗意
就栖居在林梢;源于象形的启蒙
大小叶片,比划了
多年前的心
靠近一棵树,发现叶脉
从未断流
我是站着梦见,绿色的汁水
灌注心灵
风中的感觉。来自一首朦胧小诗
哦,叶子
叫甜你的名字,原来是
从一棵树开始
与一棵树作内心的交流
恍如隔世的遇见,我不再与秋天
失之交臂
在叶脉和掌纹里,我们
曾各自奔命。飘落的叶与抖落的风尘
摆脱时光之重
在秋光中安定,我终于看见
树的美好
从枝条上保留的那些叶片,看出了
青春的痕迹
我失语在它的沉默中。像诗稿上的文字
被泪光激活;叶尖秋露
是否把我放大
成了一棵树的真实人生
一亩桃林
走进一亩桃林就闻到陶潜村庄的气息
鸡鸣犬吠不时发送临水而居的短信
炊烟远远地打着招呼
万家酒店的旗幡,还在挥别远去的背影
留不留名已不重要
十里桃花,因一滴口水,两行热泪
砸水潭三百米
桃林承接雨露,也承接眼泪的滋润
一柄扇子,以桃花的名义
摊开红尘绝恋,半遮秦淮八艳,半遮家园故国
来不及想想桃子
一亩之地,已让我阅历千年
让我长成一株桃树,脚下的泥土被我
唤作故乡
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
源于对岁月的好奇,栗树
高过了房顶
瓦上的草,显然秋了
枯萎得像睡眠;葱笼的记忆
历数梦中泛绿时光
瓦黑得深沉。一片一片
隐约其辞
愈发凝重,愈是炊烟的隐喻
阅读房顶,也是
爱的一部分
或许,只有思念的雨点
才弹奏得出
一曲完整的青瓦小调
秋日,阳光刚好
一杯话茶的温度
栗树,高出房顶的部分是幸福
我无法借用一个近似透明的词
形容阳光
画下的安谧与静好
贴近房檐的栗树,高出的部分
瞧见了青瓦
没有一丝不安。风过了
雨水也过了
瓦,是安分的;一凹一凸
匀整分行
让树冠在一首诗中安然
偶有树果,羡慕草籽的睡姿
落入瓦槽
在叶子的秋色里,作一次
深度酣眠
【编辑:与文为邻】
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那么所有的时光都是浪花朵朵,在我们的心海泛波,而郑朝阳老师的这组“时光的一些悬念”,恰如一朵朵浪花,清新隽永,令人过目不忘。 时光里的点点滴滴,“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总觉得那么美好。于喧嚣的尘世,它们是那么蕴贴心灵。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生活体验,或是直接的采撷,或是间接的经验来源,往往都在叩开心扉,叫人感动。便有了似是而非的话语,倾诉一些模拟两可的情愫,对于诗来说,寻找主客体之间那一点若有若无的,但又是必须是有机的、自然的、合理的联系,最后达到一种清晰的把握,呈现源于生活又超脱生活的诗意情境和画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首或一组诗的感人与否,并非在于说明一个什么重大道理和思想,恰恰是看它是否向你传导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氛围。 整组诗语言通透,意象鲜活可感,每一幅都如一幅立体的画卷,读后回味无穷。感谢老师赐稿江山雨墨社团,期待更多佳作[编辑:蓝叶子]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