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显德
乔显德,男,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力作家协会、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平度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篇,散见于《工人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散文大系》《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回眸又见花开》《山东电力报》《亮报》《知青》《山东电业》等报刊及网络。《桂林山水随笔》荣获全国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入选《华夏散文精选》一书;《故乡的山》荣获全国第二届大众文学奖最佳散文奖;《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荣获山东电力系统文学征文比赛二等奖。
回老家的时候,在温情绵绵的老家,我看到了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啊!这是藏在我记忆深处带着诸多感情色彩的炊烟,这袅袅的炊烟我太熟悉了,我是闻着它的味道长大的,伴着它度过了童年、少年,在这升腾的炊烟里,曾有过我童年的梦想、少年的憧憬、青年的追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老家返回小城的几天里,我还时常沉浸在家乡炊烟的回忆里,袅袅炊烟引领我回到了过往的青葱岁月,触发了我的灵感和想象,使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家乡,我不由得拿起笔来,随着无端的思绪,把对炊烟的记忆尽情地流泻于笔端。
说起炊烟来,那就从炊烟的灵动和有生命力说起吧,这就打破了我原来的思路,因炊烟那具有生命力的内涵是我在畅游三峡时听到和体验到的,当时,我们乘坐游轮在长江三峡急驶,兴致来了便放眼远望,有时便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两岸的农舍,有人就说:“别看那里有房屋,也不一定有人居住,也许早搬走了。”听了他的话,一位老者胸有成竹地说:“南岸现在还有人住,北岸的房舍是空的。”听了这位老者坚定的回答,众游客半信半疑,有人便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老者镇定自若地用手指着南岸的绿荫丛中说:“你们看那边慢慢升腾起来有点模糊的炊烟,就说明有人在这里继续居住、生活,现在正是农村开始做饭的时候,你们再看北岸,一点炊烟的迹象都没有,这就说明了没有人在这里居住。”听了这位老者的话,我恍然大悟,对老人的判断心服口服,我不由得惊叹这位老者的经验老道和观察细腻,我也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疏于观察。不过,这件事又引起了我新的一番思考,使我对炊烟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懂得了炊烟是有生命力的,是灵动的,联想到袅袅升腾的炊烟,
勾画出的是乡村生活气息图,它在告诉人们,炊烟代表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没有炊烟的地方就缺乏甚而没有生机、活力和生活气息。这时我又回忆起当年农村烟雾缭绕的生活,也的确如此。农人们都在期盼着自己家的烟火不断,越烧越旺,让外人一看,生活越来越好。说到这里,引发了一个真实的笑话:改革开放的前几年,老家公社里党委书记在驻地的一个村庄里驻点,报到的当天,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大队干部、社员听说公社一把手亲自来包村,都很高兴,都希望能给村里带来大的变化,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参加了,都想听听这位公社干部的就职演说。这位书记曾是县委书记的秘书,讲起话来幽默、风趣,一套一套的。开口便说:“我来你们村驻点的目的,就是想把你们村搞的浮炱不冒烟。”社员们一听就议论开了:“这个书记一进村,就要搞的咱村浮炱不冒烟,这浮炱不冒烟了还怎么过?”、“在农村都讲究个烟火旺,让浮炱不冒烟不吉利”。 社员们只顾议论,这个书记后来讲的什么话也没有心思听了,公社书记一看这阵势也不讲了,大队干部只好宣布散会。这次开会之后不长时间,这个书记的讲话就被当成笑话在公社驻地的几个村传遍了,都知道公社书记在XXX村驻点,要把那个村搞的浮炱不冒烟。其实,这个书记的本意是想借在这个村驻点的有利时机,从这个村开始,在全公社推广建沼气池,做饭、炒菜、烧水都不用土锅灶了,这不就浮炱不冒烟了。结果,也不知说了这句文明话的原因,还是农村对建沼气池接受不了之故,反正这个村始终也没建起沼气池来,这个村的浮炱一直照样冒烟,公社书记服气了,村里的老百姓心安理得了,再也不用为浮炱不冒烟的事发愁了。这个笑话一直流传了许多年。
炊烟是有时间的。看着升腾的炊烟,就知道农人们一日三餐是比较有规律的。在我的记忆中,早晨做饭一般六、七点钟,午饭一般在十一、二点的时候做,晚饭大约在五、六点钟时做,这也要看四季时令。炊烟的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农人们的定时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农村老百姓上坡下地干活,几乎没有戴手表的,到了晌天的时候,上看看天上的太阳位置,远看看村庄里升腾的炊烟,当看到升腾的炊烟多了,就赶快收拾着农具往家赶,到了家里稍一歇,正好就吃饭。当年我和小伙伴上山割草、上坡挖野菜的时候,临近晌天时,总要站到高处,看看有没有炊烟,或者看看炊烟的多少,就能大约判断出时间,每当又累又饿的时候,就会朝着家里的方向看炊烟,心里会想,祖母可能又做好吃的了,步子自然就会加快了。
炊烟是有味道的。其实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个家庭炊烟的味道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炊烟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这与每个时期的做饭、炒菜种类、质量不同是密切相关的。过去在村大街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XX家又煎鱼了”、“XXX家又包韭菜包子了,闻着这味真好!”这就是炊烟的味道,通过炊烟的味道辨别着家的滋味,体验家的感受。
炊烟是有形体的。炊烟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时段,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形体,不停地、巧妙地勾画着美丽的农耕文明生活画卷。有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像舞女一样,随风雨飘摇;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如同淑女一般,亭亭玉立、袅袅娜娜。在四季的炊烟里就似人生的四季一样,也是各有千秋,带给人们多彩的想象。在这一天里的炊烟也不一样,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清淡疏朗;中午的炊烟,来的急去的也快;晚上的炊烟最能体现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炊烟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从炊烟的形体上就能观察出四季、早中晚及居家过日子的不同来。祖母经常跟我说,观察炊烟的形体,就能看出这家过日子的来头和家庭主妇的性格来,我当时似懂非懂,现在却深信不疑。
炊烟在唤醒我们,让历史告诉未来:炊烟是有生命力的,凡是有炊烟的地方,都繁衍着旺盛的生命力;炊烟是有时间的,炊烟始终在呼唤着下地劳作的农人们要看着炊烟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唤醒我们这些在外做工的人,要想着家乡的炊烟,回家吃饭;炊烟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就是家的滋味,家的感受;炊烟是有形体的,袅袅升腾的炊烟与山川、大地、房屋、丛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画中的炊烟在我们心中升腾、升腾......
这是炊烟唤醒我们的,也是炊烟告诉我们的。
家乡的河
在我的家乡—山东省平度市乔家村,有一条绵延的、弯弯的长河,清清的河水,在我童年、少年的心灵上潺潺流过,回忆从前伴随着家乡小河流过的多少岁月,使我思想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思想深处涌动着我对家乡的眷恋、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这条河源于平度市八大风景名胜之—龙湾水库的上游,沿着山与田地之间顺流而下,盘旋着从村前绕过,往南、往西,环绕了大半个村庄,潺潺十几里,流入双庙水库。在我的记忆中,河边长满了青幽幽的水草,与河水紧紧相连,成了鱼虾躲藏的天地,河水清澈见底,偶尔见到几条小鱼在水中摇头摆尾,尽情地遨游,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常常赤裸着身体在河中摸鱼、捞虾,时尔躺在松软的沙滩上,身上沾着很多沙子,撒野地奔跑,相互追逐着;再沿着河边望去,常常有三三两两的妇女,在被河水冲洗的干净、光滑的石板上搓洗着衣服,拉着家常,说笑声响彻河畔,回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把静静的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曾令多少邻村的人们羡慕不已,这是大自然赐予家乡的宝贵遗产。
春天的河是一幅风景画。山清水秀,晨雾幕云,河旁青青的垂柳倒映在河面上,与村庄的红瓦绿树,相映成趣,那小桥流水的从容,看牛羊啃青的悠闲,构成了多么美丽的画卷。
夏天的河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夜幕降临之际,辛勤劳作一天的男男女女,趁夜色的掩护,走到离村庄较远的地方,分段裸浴,戏水消暑,洗却一天的疲劳,带来无穷的欢乐,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浪漫的故事。
秋天的河是一首浪漫诗。空气清新的早晨,悠闲地沿着河边漫步,顺着河道眺望远方,缕缕清风吹来,散发着水草的芳香沁人心脾,流淌着叮咚的河水,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置身于此思想感情深处仿佛有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带着妻和女儿回家之际,拍了一幅幅沿河边淌洋的照片,既有着遐想,又有情趣。
冬天的河是一部欢乐的童话。冬天的河是孩子们的乐园,整条河结成了厚厚的冰,承载着孩子们尽情地玩耍,有的在冰上用鞭子有节奏地抽打着“转转”,在相互比赛着谁的“转转”站的时间长,有的滑着冰稚声嬉笑,小一点的孩子则在一旁看着热闹,想动而不敢动,这条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曾让多少顽童冻伤了手脚也乐不思归,曾给了家乡孩子们多少欢乐。
80年代初期,由于天气的干旱,家乡的河出现断流,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鱼虾几近绝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仿佛失去了什么。
离开家乡20余年,每当回乡时,我总是希望看看这条曾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河,我总是发自内心的在企盼、等待着,真想还给家乡父老乡亲那条在我梦中索绕的生命之河,还这条河以往日的风采,让她重新给家乡人民带来实惠和欢乐,造福于代代后人,让那潺潺的流水始终唱出幸福欢乐的歌......
乡村艺人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期间耳闻目睹的乡村生活趣事还真不算少,单就说所经历的乡村艺人的故事吧,也可能一时半会说不完。因我老家是老革命根据地,也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又有着唱老戏、开拳坊的传统,过去民间唱大戏周游列村打擂台的、说书的、耍杂耍的、练练拳脚功夫的,经常可见。一场“文革”将这些刚刚洗劫一空,又赶上了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乡村文艺又如凤凰涅槃,革命样板戏在乡村里风起云涌,老戏班子便“人换思想身换装”,重打锣鼓重开戏,把样板戏搬上了乡村历史舞台。
说起老家会唱戏的来,还真大有人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十人,经常汇聚在荆家营房、戏台子等热闹场所排练,顿使这个昔日封闭的村子热闹非凡起来,近2000人口的大村如同集市一般,吸引着南来北往者的眼球。且说演戏的本来兴致就很高,白天演练了一整天,吃罢了晚饭,又点上汽灯,通明瓦亮,如同如昼,就接着排练。看戏的则更愿意凑热闹,三个一帮,五人一伙,说着:“走,咱看演戏的去吧!”就嘻嘻哈哈地来了,那时的乡村很封闭,没有别的娱乐生活,唱戏、排戏就满足了乡村百姓的精神需求,成了消遣生活的最好乐趣,往往演员到了哪里,哪里就会人头攒动,把个大院或房子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就应验了一句乡村俗语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儿时的我也愿凑热闹,到了晚上经常去看排戏的,愿意听那些“呜呜呀呀”的声音,而有些人看戏就不同了,一招一式都看得很仔细,百看不厌,时间长了,有些台词都背过了,演戏的出现点漏洞都能立刻听出来、看出来,这就是看戏看出了真门道,看出了真功夫。村里看得人越多,演员们排练的越认真,排练的越认真,这戏就越演越好,别看乡村这个看着不起眼的戏班子,却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来观看,从这个不起眼的戏班子里也培养出不少的乡村艺人,这些艺人也就闻名起来,这里先把老家三位有代表性的艺人故事梳理起来,说给大家听听。
先说说乡村艺人乔夕金,这人长得身材魁梧高大,英俊潇洒,三十郎当岁,正是唱戏的大好年华,尤其是他嗓音洪亮,天生就是一副唱京戏的好嗓子,把样板戏唱得是有板有眼,特别动听,唱响了乡村,打动了父老乡亲的心弦。我至今还记得他演《智取威虎山》少建波时那威武雄壮的身影,那震撼人心的唱词:“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经常会跟着戏里不由自主地来上一段。我也清楚地记得他饰演《红灯记》中李玉和时手提红灯的潇洒敏捷的动作,给儿时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永远难忘。每当回老家与亲朋好友回忆起他唱戏的动人故事来,都津津乐道,都叫他“李玉和”、“少建波”。由唱戏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我对他由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近,对这位乡村艺人莫名其妙地感情越来越深,乔习金唱戏唱出了名气,唱出了威信,人们也从他唱戏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的道德品质,对他越来越信任,后来,一致推举他当了生产队长,再后来又当上了村里生产大队长,使他从艺术人生来到了现实生活,使他通过艺术之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再说说乡村艺人张修德,这人说话幽默风趣,动作滑稽,引人发笑,尤其是表演功夫了得,是乡村少有的表演奇才,石匠、瓦匠的活他都懂,敲锣打鼓也都会,他最拿手的就是“跑驴”,你看他幽默滑稽的那种表情,他手握鞭子的那个动作,他前后蹦跳、左右扭摆的那个步伐,那可真是一般人想学都学不来的,特别是在一次全市民间文艺汇演时,那可是表演真功夫的时候,他可真露了脸,表演得淋漓尽致,也让全市观众大开了眼界,许多观众都质疑:“现在的乡村还有表演这么专业的?”这位乡村艺人的艺术细胞还不仅仅在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表演艺术生涯也中断了,只是偶尔喝了酒,来了兴致,他还会唱上三两句,表演个小节目,逗逗乐,助助兴,总会引来满堂喝彩。他从表演艺术生涯走出来,回归到真正的人生中来,他思维的艺术细胞又活跃起来了,这回又瞄上了赚钱的艺术,开起了“动物标本制作店”,店一开张,就吸引着想制作山鸡、狗、兔子标本的客人络绎不绝,他制作的各类标本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我把他制作的两个山鸡标本摆在客厅里,两个山鸡相互对视,很有雅趣,新疆的一位朋友远道而来,竟把这两只山鸡误以为是真的,用手一动,才知是标本,直夸这标本制作的真好,连眼睛都是那么发亮,我也见他看山鸡的眼睛发亮,显出喜欢的样子,就把其中一只送给了他,他把这心爱的“山鸡”小心翼翼地带回了新疆,也使这位乡村艺人的作品走向了遥远的边疆。
最后要说的这位乡村艺人叫乔永法。这人长得很有特点,个子很高,鼻子又高、又大,演外国人根本不用化妆,通常有个说法,往往这人长得奇怪,就会有奇才,不知这话有没有道理,反正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他跑高跷、画漫画、演戏样样精通,“文革”的时候,他画漫画便派上了用场,那时,全村大街小巷墙上的漫画几乎都是他画的,在那个时代可立了大功。但“人走时气马走膘”,过了那个时代,他又成了被指责的对象,为这,他也后悔不已。再说说他演老婆子的演技吧,他找来过去农村老婆子戴的帽子,扎着腿,佝偻着腰,亦步亦趋地颠荡着,拿捏着老婆子的强调,把个老婆子演得像极了,逗得台下一阵阵哄堂大笑。
这位乡村艺人上了年岁的时候,他练书法的艺术特长又在现实中延伸,村里在旅游区建了一座庙,他便申请去管理庙宇,组织起了大型庙会,为赶庙会的准备纸、香,写写祈祷语,这都是他的兴趣、爱好,他也就志得意满,陪伴着他走完了他人生,又把接力棒交给了他弟弟。
家乡艺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倘若有莫言讲故事的本领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里选取三个不同走向的乡村艺人的故事为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折射出乡村艺人渐行渐远的乡村艺术演变规律,这三位艺人从本村同一个戏班子里走出来,却演绎出各自不同的艺术发展轨迹,也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艺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规律,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思想光辉,也蕴含着乡村艺人的根在农村,农村戏班子就是他们艺术的摇篮,农村永远是他们实现艺术人生的大舞台,说到这里,正好想起了一位伟人在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认为用在这里更适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位乡村艺人的故事说完了,已近午夜,窗外静悄悄的,身边的妻也已睡得很香甜,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编辑:与文为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