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贵州的“神妙”与“滋味”——台湾女作家陈念萱和她的新书《黔滋味》
信息来源:贵阳日报    作者:赵红薇    阅读次数:11413    发布时间:2016-07-28


《黔滋味》封面



她细数贵州少数民族食物中的糯米是如何“当家”的;透露豆腐圆子其中的秘方就是酱油该如何添加……

她讲述了去务川吃仡佬族三幺台,到凯里村寨吃村民做的酸汤鱼,还有安顺屯堡的军帐宴、普定的八大碗、贵阳夜市的烤茄子……

看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食物,你或许熟悉或许只是听说或许根本就觉得陌生,你大概认为这位美食家是一位地道的贵州人。其实,她是台湾作家陈念萱,十多年前与贵州结缘,惊叹于这里的美丽,之后一次次踏访这片土地。自2013年出版《神妙贵州》之后,最近又出版了讲述贵州美食的《黔滋味》。


做饭的过程很愉快


前不久,与陈念萱相约在贵阳一家酒店见面采访,款款而来的她,举止优雅,声音温柔,完全无法将她与“吃货”联系起来;看上去养尊处优的她,更不像一位背着背包独行在山寨、已近耳顺之年的女人。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吃”开始


听陈念萱娓娓道来,感觉这是门学问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吃是非常重要的,我就很好吃。从小就在厨房跟爸妈学做菜,从十几岁谈恋爱为讨好男朋友开始做饭,到现在做了40年了。”陈念萱笑言,不管走到哪个城市,在国内还是国外,她一定要住在有厨房的地方,自己买菜做饭。“只要喜欢一件事,这过程就会很愉快。”

陈念萱说,在家时朋友们常常缠着她请他们吃她自己做的饭,一些朋友还为此特地从另一个城市飞过来。“他们在我家可以从早上6点吃到凌晨一点。尽管我不做荤食,但可以让无肉不欢的朋友吃得很欢。有时因为失恋心情不好的朋友,吃了我做的菜后,心情转好。”


这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吃是令人愉快的事,行走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在贵州,这两件事都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受。”陈念萱说。

十多年前,陈念萱在国外的一家慈善机构做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为这个项目第一次来到贵州。前往雷山的时候,当地人提供了他们最好的车——一个很破的拼装的三轮车,在山路上颠簸的时候,必须紧拉着门把手,否则门就会被颠掉。到了学校,村民们为他们腾出了打扫得很干净的房间。因为没有浴室,不得不趁晚上摸黑到河里洗澡。“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非常感激,因为村民们把他们最好的都给了我们。特别感动的是,看到当地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用的是别人丢掉的破铅笔、圆珠笔,但写出来的是很漂亮的字,我和同伴们都哭了。”

第一次来贵州,陈念萱走了好多地方,“还记得当时看见苗族村民即使在田里插秧都穿得非常华丽,还以为是在拍电影,让我非常震惊。”陈念萱说,回到台湾后,她每周在报纸专栏上连续描述了在贵州的所见。“贵州,美丽的地方!”她发自内心地感叹。

后来,陈念萱又一次次地返回贵州:“每次来贵州,我都婉拒了相关部门热情的安排,我愿意自己下乡,去发现更加真实亲切的村寨。”她说。

2013年,陈念萱将她发表的一系列讲述贵州风土民情的文章结集出版,书名《神妙贵州》。那时,她就计划下一本书要写贵州的美食。


贵州菜是有灵魂的


“三年前计划写贵州美食的时候,本来是准备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的,但越来越觉得这样写不能更好地推介黔菜。黔菜太丰富了,很有自己的特色,却不被外地人所了解,太可惜了,我必须用写实的手法来推介。”于是,为了自己的心愿,陈念萱一次又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个村一个寨子的去找、去吃那些村寨人家自己做的饭菜,在贵州境内最远的一次坐了八小时的车。为了写一碗肠旺面,我在贵阳一个上午差不多吃了五家肠旺面。这些寻找让我有了很多特别的发现。”陈念萱说。

说到在普定吃肉的体会,让习惯吃素食的陈念萱难忘:那里的茶农们养的猪是吃地里种的水果、玉米长大的,他们烹制这样的猪肉时什么调味料也不用,就直接放在土豆上蒸。“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猪肉,是甜的,尽管是大肥肉,但一点儿也不觉得腻,我连吃了好多块。当食材特别好的时候,其实在制作上不需要花任何功夫。有时做菜太花哨了,反而会使菜失去灵魂。”

陈念萱还透露了最简便的豆腐圆子做法,就是将老豆腐打烂出水沥干后,放进剁成泥状的葱、姜、蒜,与盐及少许麻油与酱油,搅拌均匀后,捏成圆形,放进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而成。“许多公开的配方里,都没有写酱油,这独独漏掉的一味,是我从老板级的大厨嘴里挖出来的。秘方,就是酱油的添加分量,还有火候。就像青岩古镇的糕粑稀饭,气候、温度与湿度,都是配方调整的条件,这只有不断地尝试才明白。”

看陈念萱写贵州的各种“卤”,极平常之物让她写得清奇灵秀,令人神往:“梵净山土家族的山卤,我吃到的香茅气味,来自于用盐水与醋交错汆烫六个来回后去甜留果香的梨与苹果;至于黔中苗族的醉卤,用的是价廉物美的自酿酒,气味却带着仙气……”

在陈念萱看来,贵州地形的变化让气候产生变化,因此让食材有变化,而且没受到污染。“贵州是中国最绿的一个省,也是蔬菜最丰富的地方,每一种蔬菜都是有个性有灵魂的。在贵州哪怕是一锅烫菜,从开始吃到结束都可以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吃完很开心。因为它们有灵魂有个性。”

陈念萱认为黔菜最大的特色是少数民族菜、土司菜系。少数民族菜系因为过去没有盐,所以弄出一个这么有特色的酸。“其实黔菜的特点一是酸,二是辣,贵州是中国最早使用辣椒的,而贵州辣的种类又非常的多,使用方式也非常多而且独特。”

从《神妙贵州》到《黔滋味》,陈念萱感受到的不仅是贵州丰富独特的风情与美食,也深深体会到贵州人的真诚与善良。

“我到过贵州一些偏远的农村,走进村民家,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徒四壁!”陈念萱说,主人家将板凳很爱惜地挂在墙边,平时不用,有客人来才搬出来让客人坐。然后拿出家里所有最好的东西,一转眼做出一桌菜,想尽办法来招待客人。“像这样发自内心的热情善良只有在贵州山寨才有,这些美好吸引着我,让我一次一次走进贵州。去年,我几乎每个月都来,先生都问我是准备搬到贵州吗。”

陈念萱说,这两年她更加频繁地来贵州,因为相比起其他地方,这里的原生态文化保存更加完好。“这些年高速路越修越多,到乡下方便多了,但我也担心长此以往会逐渐毁掉村寨,所以我想抓紧时间多去看看,怕再不去就没了。”陈念萱说着,显得有些失落。


人物名片


陈念萱,1958年生于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记者、翻译、义工、美食家。两岸著名文化使者,自90年代初不断往来于海峡两岸。台北《费加洛》杂志特约撰述,著有文学、旅行、宗教、电影等方面的作品十多部,译有《河经》与《毗湿奴之死》等作品。著有《不丹,深呼吸》、《不丹诗情》、翻译《迎宾花絮》、《河经》等书籍。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76833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