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我和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一起去拜谒“民光”这一摩崖石刻。这摩崖石刻是抗日战争胜利时,山里人一位文化人,为后人留下记录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让大山为基,天地作证,人民永远记住日本侵华史,胜利属于正义的人民。
在行往大岩的路上,我为遵义来的老师们介绍了初探“民光”的经过。
听一乡民讲:在赤水市复兴镇黔光村榜上组的大岩上,凿有“民光”两个大字,比“斗筐”还大,在当时在毗邻的几个县中,最大的石刻字。说是民国34年(1945年),石匠刚打好时,远在20里的复兴场白岩背都能瞧见。还说这是当地一位姓帅的开明士绅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出资请石工打造的。另一位老人则称,字比“斗筐”大得多,起码有一堵墙壁大。帅扬武喜爱画兰花。两位老人虽未明确这摩崖石刻“民光”二字的具体尺寸,但字大是毋庸置疑的,据说起码有1.5米大。听到如此大字,我内心震撼,萌生出亲自一观的强烈愿望。
我急切地问道:“离这儿多远?”“3里多路。”“这里能看到吗?”“能。”这奇石上的奇事紧紧吸引着我们。老人领我们到“向东桥”,指着金鹅的高山说:“就在那里。”
顺着老人所指望去,大岩壁如一架屏风矗立。树木繁茂,竹林青葱,丹霞岩壁在林木的缝隙间若隐若现,山顶顶着白云蓝天,雄鹰于蓝天翱翔。蓝天、青山下是依势而建的梯田,田间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十多家“黔北民居”新房。我们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寻觅“民光”。老人说:“大概就在那竹林茂密处,字被竹子遮住了。”
正是丹霞红岩、苍松翠竹、摩崖石刻、梯田新居,驱使着我们去目睹“民光”的雄姿。
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由帅扬武的孙帅华为向导,我和政协副主席杨占春、书协主席黄成友驱车前往金鹅。到达榜上组的寺上,向村民说明来意后,他们热情地为我们指明上山道路。他们土生土长于此,知晓岩上凿有“民光”二字。指了岩壁,往上看不过300米,我们细细搜寻,只见竹林与隐现的石岩,却不见字。追问具体地点,他们说:“上山坡高路险,悬崖陡峭,鲜有人至岩上。”又有人道:“路荒得很,上去一趟至少要个半钟头,来回要三个钟头。”300米的直线距离要走个半钟头?我心生怀疑。一位村民解释,没有直达的路,都是盘山绕拐,顺岩横行。
帅必早说:“割草时到过。”于是,在帅必早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爬山。他手持弯刀在前开路,路似挂在石壁的楼梯,行走时后面人的鼻子几乎贴着前面人的背。没爬多高,我的心跳加剧,想坐下休息。大家劝我别再上去,毕竟年岁不饶人,67岁就是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我把相机交给帅华,退了下来。回到寺上的坝子边.如同看电视般,望着他们在陡峭岩壁上艰难爬行,时而被竹林遮掩,时而又在林缝中现身。此时,我不禁联想到电视上体育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场景,这几百米高的山都如此艰难,8800多米的珠峰更是难以想象。这个帅扬武,为何要在这般高险之地凿字呢?
约一个钟头过去,他们在半山的石头上小憩。足足1小时45分,才传来他们的呼喊:“找到了!”我仅能凭声音判断大致方位,便大声喊:“摇一摇竹子。”心想他们摇竹便能明确位置。
歇息片刻,他们回应:“藤网太多,摇不动。”“砍倒几根竹子。”我又出主意。没有回音。身旁的妇女告诉我,那竹子是别组的,乱砍会引发矛盾。
大约半小时后,有人钻出竹林,摇了摇竹子,我们才知晓确切位置。又过了1个多小时,他们才下山。
帅华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王老师,幸好您没去,太累了。”
杨副主席说:“您没上去亲眼目睹那气势恢宏的大字,实在可惜。”
黄成友主席说:“仰观摩崖石刻,俯瞰田园风光。近赏奇石千姿,远眺赤水流淌。美啊!太美啊!”
力不从心,留下遗憾,又能如何?我迫不及待地拿过相机,一张张回放观看。
他们三人兴奋之余,疲倦难以抗拒。整整活动了4个多小时,对于常坐办公室的人而言,着实够呛。辞别村民,我们乘车返回赤水。
车上,杨副主席说:“那道岩是一道凹岩腔,字凿在凹岩腔上凸出部分。大字离地7至8米,拍摄时退不开,只能分段拍摄,回去慢慢拼合。”稍作停歇又道:“‘民光’二字着实大,每个字不少于2.5米,笔划宽处约35厘米。小字也不小,每个35厘米见方左右,有几个小字稍有风化,回去在电脑上慢慢辨认。”
回到家,我首要之事便是将相机里的照片复制到电脑上,慢慢拼合,辨认出小字,即“民光”两大字的序:“中日大战历八年余结果日寇战败投降我祖国竟胜利全国祝捷特勒两字纪念之风溪樵子帅光烈志民卅四年八月六日立”(原文全是繁体字)。
民国34年8月6日是农历。若按国历不合常理,8月15日,日本才宣布投降,民光大字不会提前凿出。推算民国34年8月6日为国历1945年9月11日。而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是9月2日。帅扬武得知日本宣布投降就开始筹备书写凿刻,只用了9天的时间,用短序把刻“民光”二字的目的写出来,以纪念这难忘的日子。关于何人书写?工钱多少等相关资料,还需进一步查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