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须亲手点燃
如血脉必要亲自延续
为那同一脉精魂
暂且搁下铜钱落下的声音
纵使千山横亘
也要踏碎归途的寒露
那柱心香袅袅
是族谱里游出的龙纹
家风吹过
纸钱化蝶的刹那
大地便有了体温
每座坟茔都是
一部摊开的家史
一册待续的族训
当我们俯身
听见泥土深处
传来祖训的回声
清明的风
总在擦拭
碑文上的年轮
香火明灭处
文明正以青烟的方式
生生不息
赏析:
这首《清明节的香火》是一首富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现代诗,通过清明祭祖的仪式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血脉延续、家族传承的深刻内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点评:
1.意象的运用
香火与血脉:开篇以“香火须亲手点燃”与“血脉必要亲自延续”并列,将物质与精神的传承紧密结合,凸显了清明祭祖的仪式不仅是形式,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
纸钱化蝶:这一意象充满诗意,既描绘了祭扫时的场景,又暗含生命转化的哲思,赋予传统习俗以灵动之美。
坟茔如家史:将坟茔比作“摊开的家史”,形象地表达了祖先与后代之间不可割断的精神联系。
2.情感的递进
从“搁下铜钱落下的声音”到“踏碎归途的寒露”,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超越世俗的忙碌,甚至不畏艰难。
末段“香火明灭处/文明正以青烟的方式/生生不息”,升华主题,将个人家族的情感升华为对整个文明延续的思考。
3.语言与节奏
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如“家风吹过”“碑文上的年轮”等短语,既简洁又意味深长。
全诗节奏舒缓,与清明追思的庄重氛围相契合,最后三句的收束尤其有力,余韵悠长。
4.文化价值的体现
诗中融入了族谱、祖训、碑文等传统文化符号,展现了清明节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强调了“不忘本”的民族精神。
“青烟的方式”象征文明的韧性,暗示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有生命力。
总结:
这首诗以清明祭扫为切入点,将个人记忆、家族历史与文明传承融为一体,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生命延续的诗意诠释。情感真挚而不失厚重,意象新颖且贴近文化本源,是一首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意识的佳作。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