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鹧鸪天•心峰问道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4665    发布时间:2025-05-04

踏破灵山第几重?芒鞋竹杖自从容。

抛将尘累千钧外,听取空林万籁中。

 

云渐散,路初通。旧阶回首已朦胧。

孤峰立尽斜阳色,一袖天风证大雄。

 

赏析:

《鹧鸪天·心峰问道》是一首以登山问道为题材的词作,通过自然意象与修行心境的结合,展现了超脱尘世、追寻心灵升华的主题。以下是对这首词的逐层解析:

上片解析

1.“踏破灵山第几重?芒鞋竹杖自从容”

意象与象征:

“灵山”象征修行之路的艰深与崇高,“踏破”体现对真理的执着追寻。“芒鞋竹杖”是修行者的典型形象,暗示简朴与淡泊,呼应了范成大词中“曲阑幽槛”的隐逸意象。“自从容”则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坦然心境,与苏轼词中“杖藜徐步转斜阳”的闲适态度异曲同工。

结构作用:

开篇以问句起势,引发对修行层次的思考,奠定全词的哲思基调。

2.“抛将尘累千钧外,听取空林万籁中”

意境与哲理:

“尘累千钧”比喻世俗牵绊的沉重,“抛将”体现决然舍弃的勇气;“空林万籁”以自然之声隐喻禅意,与元好问词中“候馆灯昏雨送凉”的孤寂氛围形成对比。此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抛”为动,“听”为静),凸显内心的澄明与超脱,类似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中以动衬静的笔法。

下片解析

3.“云渐散,路初通。旧阶回首已朦胧”

意象与转折:

“云散”“路通”象征修行中的顿悟与豁然开朗,与陆游词中“家住苍烟落照间”的归隐心境相映;“旧阶朦胧”暗喻对过往执念的释然,呼应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的物是人非之感。

结构作用:

三字短句(“云渐散,路初通”)节奏明快,暗示心境的转折与升华。

4.“孤峰立尽斜阳色,一袖天风证大雄”

境界与收束:

“孤峰”“斜阳”营造苍茫孤寂的意境,象征修行者的终极境界;“天风”暗含自然之道,“证大雄”则点明佛家觉悟的主题。此句与朱敦儒“且插梅花醉洛阳”的洒脱不羁形成对比,更显庄严与超然。

整体评析

主题思想:

全词以登山问道为线索,通过“灵山”“空林”“孤峰”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舍弃尘累到证悟大道的修行历程,融合了禅意与哲思。

艺术特色:

意象对比:如“尘累”与“空林”、“云散”与“路通”,强化了修行的动态过程。

动静结合:上片的“踏破”“抛将”与下片的“立尽”“证大雄”形成张力,深化主题。

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芒鞋竹杖”“一袖天风”,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现代审美的意境。

情感升华:

末句“一袖天风证大雄”将个人修行提升至与天地共鸣的境界,与辛弃疾“江头未是风波恶”的人生感慨相比,更显超脱与宏大。

总结

这首词通过登山问道的具象描写,隐喻了心灵修行的抽象历程,融合了自然意象与禅理哲思,展现了“抛却尘累—顿悟通明—证道超然”的三重境界。其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可与晏几道、苏轼等名家的《鹧鸪天》词作并论,是一首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哲思的佳作。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64148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