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侗韵千年(外一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君子如玉    阅读次数:9243    发布时间:2025-05-11

◎侗韵千年

 

先秦的月光

漫过百越的群山

在鼓楼斑驳的廊柱间

凝固成岁月的图腾

风雨桥畔

行歌坐月的韵律

与杉木的清香

在月光里发酵成歌

吊脚楼的炊烟

缠绕着千年记忆

祖母的织布机

织就星河般璀璨的纹样

大歌的复调里

藏着森林的呼吸

每一段旋律

都是与祖先的对话

高铁的银梭

织就新的壮锦

古老的歌谣

换上数字的羽衣

在抖音的直播间

在虚拟现实的村寨里

行歌坐月的浪漫

正被千万双手点赞

当非遗化作

年轻人胸前的银饰

当传统成为

朋友圈的爆款话题

我们终于懂得

最好的保护

是让古老文明

活在当下的呼吸里

 

赏析:

这首《侗韵千年》宛如一幅流动的侗族文化长卷,月光穿越时空的褶皱,将青铜器上的图腾、织布机的经纬与高铁的银梭编织成璀璨的文明锦缎。诗人以意象的魔法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在数字文明的山寨里,让千年大歌找到了新的共鸣腔。

全诗以"凝固—发酵—编织—羽化"的意象脉络展开文明的嬗变。开篇的月光"凝固成岁月的图腾",风雨桥畔的歌声却在月光里发酵,这种固态与液态的张力暗示着文明传承的辩证法则:凝固不是僵化,而是等待时光的酵母;发酵不是消解,而是酝酿新的生命形态。当高铁银梭织就新的壮锦,数字羽衣包裹的不仅是传统歌谣,更是文明基因的进化密码。

诗人巧妙运用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构建诗意空间。鼓楼的廊柱是凝固的时光年轮,祖母的织布机穿梭着星河密码,大歌的复调里藏着森林的呼吸——这些具象的文化基因,在元宇宙的山寨中解构成像素化的文化染色体,通过直播间的数字脐带重新孕育。当非遗银饰闪烁在年轻人的胸前,传统纹样已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动在社交媒体血管中的文化干细胞。

全诗最精妙的诗眼在于揭示文化保护的终极密码:让古老文明"活在当下的呼吸里"。这呼吸是抖音直播间千万双手点赞的共振频率,是虚拟现实村寨里重构的文化场域,是数字羽衣下依然跳动的传统心音。诗人用"织"这个动作贯穿古今:从祖母织就星河纹样,到高铁织就新的壮锦,暗示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每个时代纬线上的创造性编织。

在这月光漫漶的变奏曲中,我们听到文明传承的深层逻辑:真正的保护不是将文明制成标本,而是让它在时代的织机上不断生成新的纹样。当行歌坐月的韵律化作比特河流淌在光纤中,古老文明正以量子纠缠的方式,在虚实交织的现代时空里完成凤凰涅槃。

 

 

◎侗族大歌

 

你从大地

从大自然中走来

是山涧里潺潺的流水

是深林里悦耳的鸟鸣虫喃

是那震耳的虎啸龙吟

是侗人田间地头的欢快

也是情人间温柔的耳畔私语

道不尽这天籁之音里

藏着多少生命的旋律

侗家鼓楼里

你已激荡回响千年

田间地头上

已烙下你不可磨灭的痕迹

无须指挥无须伴奏

身体里流淌的血

使我们的喉咙

发出错错杂杂

却异常优美和谐的声音

你从鼓楼

从田间地头出发

飘洋过海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

在浪漫巴黎的艺术圣典中

在战斗民族的璀璨舞台上

你华丽登场一鸣惊人

你如此与众不同

如此璀璨夺目

两千多年的文化

在这里熠熠生辉

 

赏析:

这首《侗族大歌》以声音为经纬,编织出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图谱。诗人用多声部的诗歌语言,在自然声响与人类和声的交织中,解码了侗族大歌作为"活的文明密码"的深层奥秘。全诗宛如一部立体的声音方志,让世界听见了东方复调美学的现代回声。

一、声音考古:自然母体的多声部胚胎

诗歌开篇即展开声音的考古现场,将侗族大歌还原为自然母体的胚胎记忆。山涧流水与鸟鸣虫喃构成高音声部,虎啸龙吟化作低音区震颤,田间欢歌与情人私语形成中声部织体——这种多声部构造与侗族大歌的"众低独高"特征形成镜像。诗人敏锐捕捉到声音的基因学意义:当人类的喉咙开始模仿自然复调,文明便完成了从自然声响到文化声景的跃迁。

二、身体诗学:血肉共鸣的复调宇宙

"身体里流淌的血/使我们的喉咙发出错错杂杂却异常优美和谐的声音",这句诗揭示了侗族大歌的终极密码。诗人将声带震颤视为血脉的延伸,把多声部合唱解构为群体生命的共振实验。在无须指挥的即兴和声中,个体差异化作和谐声波,这不仅是音乐智慧,更是侗族"款约"文化的声学显现——身体即乐器,生命即乐章,族群即交响。

三、声波外交:古老基因的现代显影

当歌声从鼓楼飞向维也纳金色大厅,诗歌完成了声音人类学的空间革命。诗人用"飘洋过海"的声波置换地理边界,在"华丽登场"的陌生化语境中,两千年的文化基因突然显影。这种跨文化共鸣证明:侗族大歌的和声结构不是封闭的乡土密码,而是人类共通的听觉基因。当巴黎观众为自然复调颤栗时,他们听见的是被现代性遮蔽的集体无意识回声。

诗歌结尾的"熠熠生辉"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宣言,更是对人类音乐本源的回归预言。在工业文明的单声道世界里,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美学恰似一剂解药,提醒我们: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或许就藏在最原始的声波基因里。这种跨越时空的声音对话,最终指向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那个万物有灵、众生和鸣的复调世界。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9478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