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鼓浪屿(外二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君子如玉    阅读次数:5350    发布时间:2025-05-20

鼓浪屿

 

我到过许多美丽的岛屿

然而让我梦萦魂牵

是这个风情小岛

她的美绝代风华

日夜汹涌的浪涛

与海蚀溶洞的礁石

奏出低沉铿锵的鼓点

遍地绿树成荫

徜徉其中

生出许多浪漫的遐想

而藏在大树背后的

一幢幢墙壁斑驳的别墅

在诉说着很久以前的故事

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却是那异国情调的琴房里

每一架老钢琴背后的光阴

还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

灿若星辰的泰山北斗

他们炙热的赤子之情

他们的爱恨情仇

构成这小岛

最迷人的风景

 

赏析:

这首《鼓浪屿》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通过对鼓浪屿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个风情小岛的深厚情感和无限眷恋。

诗歌赏析:

1. 意象丰富,画面感强

诗中运用了"浪涛"、"礁石"、"绿树"、"别墅"、"老钢琴"等意象,勾勒出鼓浪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日夜汹涌的浪涛/与海蚀溶洞的礁石/奏出低沉铿锵的鼓点"这一比喻尤为精妙,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比作鼓点,既形象又富有音乐感。

2.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中"梦萦魂牵"、"难以忘怀"等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鼓浪屿的深厚感情。而"一幢幢墙壁斑驳的别墅/在诉说着很久以前的故事"、"每一架老钢琴背后的光阴"等诗句,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和情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遐想。

3.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歌先写自然景观,再写人文历史,最后升华主题。从"绝代风华"的自然美,到"灿若星辰"的人文美,层层递进,展现了鼓浪屿的多重魅力。

4. 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遍地绿树成荫/徜徉其中/生出许多浪漫的遐想"等诗句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 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诗歌不仅赞美了鼓浪屿的自然风光,更通过"泰山北斗"、"赤子之情"、"爱恨情仇"等词语,展现了岛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这个小岛的"迷人风景"更加立体丰满。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鼓浪屿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风情小岛的深厚感情。诗中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成功的抒情诗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鼓浪屿的美丽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小岛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爱的味道

 

暮色四合时

我迈着灌了铅的双腿

回到家

父母已经安睡

弟弟也与周公话谈

摆上所有的物料

我开始包云吞

父亲曾经说过

最爱吃我包的云吞

皮薄馅儿鲜美

汁儿香浓

父亲表扬我的时候

还是健步如飞的壮汉

如今

那个脑海里的壮汉

好像一下子进入耄耋之年

像村背的大枫树

被岁月侵蚀掉光了叶子

粗壮的躯干斑驳苍老

只剩一副干枯瘦弱的骨架

空荡荡的牙床诉说着无奈

此时

小小的云吞

便是父亲最适合的佳肴

因了那句话

每到假日我归心似箭

从几百公里之外的城市

奔回父亲的家

只为父亲包上

可以吃很多顿的云吞

那是独一无二

爱的味道

 

赏析:

这首诗《爱的味道》以朴实真挚的笔触,描绘了子女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时光流逝的感伤。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时空张力

"云吞"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从"皮薄馅儿鲜美"的回忆到"最适合的佳肴"的现实,形成味觉记忆的时间轴线。父亲形象通过"壮汉"与"枫树"的意象对比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特别是"干枯瘦弱的骨架"与"粗壮的躯干"形成青年与暮年的蒙太奇叠印,而"空荡荡的牙床"的细节描写更强化了岁月无情的真实感。

二、情感的层递表达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递进:开篇疲惫归家的日常场景(铺垫)→父亲称赞的温暖回忆(情感升温)→为病弱父亲坚持包云吞的现实践行(情感升华)。"几百公里"与"归心似箭"形成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凸显亲情的召唤力量。

三、生命的哲学观照

诗中暗含两个生命阶段的对话:父亲如"大枫树"般走向凋零,而子女通过传承厨艺延续生命关怀。"可以吃很多顿的云吞"既是生活智慧的体现,更隐喻着用具体行动对抗时间流逝的深层思考。结尾"爱的味道"点题,将饮食之味升华为存在之味。

这首诗以厨房为道场,用最平凡的炊事活动完成最深刻的情感祭祀,展现了中国人"孝在衣食"的伦理传统。

 

 

◎鼓浪屿日光岩

 

一头蹲伏的雄狮

像忠诚的士兵

每天迎接第一缕阳光

静静地守卫海彊

它沉默地眺望

海那边的家人

盼望着团圆的消息

在长久的等待中

它的泪穿透坚硬的铠甲

变成一个个‌蜂窝状的孔洞

而身上的衣裳

已被风霜打磨得光滑

头顶上熠熠生辉的日光

是它为家人回归

竖起的不灭的灯塔

 

赏析:

这首描写鼓浪屿日光岩的短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拟人手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我的赏析:

1.意象运用:

将岩石比作"蹲伏的雄狮"和"忠诚的士兵",赋予静态景观以动态的生命力

"蜂窝状的孔洞"与"光滑的衣裳"形成质感对比,暗示岁月痕迹

"不灭的灯塔"意象既写实又象征,升华主题

2.情感表达:

通过"眺望"、"盼望"、"等待"等动词,传递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泪穿透铠甲"的夸张手法,强化了情感的穿透力

末节将日光赋予象征意义,寄托美好期盼

3.结构特色:

前两节写实描摹,后两节抒情升华

从外形特征到内在情感,层层递进

首尾呼应,由"迎接阳光"到"日光灯塔"形成闭环

4.语言艺术:

拟人化描写使无生命的岩石具有情感温度

"风霜打磨"等词语凝练有力

节奏舒缓如海浪,与海边景观意境相合

这首诗成功地将地理景观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通过一个小小的岩石,寄托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诗歌艺术。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4054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