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突破乌江挺进遵义,国民党军开始溃逃,“红军之友协会”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不断派出人员了解红军渡江后的动向,当红军从深溪方向星夜奔袭而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聚集在一起,拟定具体的迎接红军的方案,等红军先头部队一进城,便第一时间与红军取得联系。
就在赵乃康、刘伯庄为迎接红军奔走的时候,红军先遣队于1月6日夜进入遵义,遵义地下组织“红军之友协会”的周司和、周守如到老城杨柳街天主教堂与红军总政宣传部长潘汉年见面,商议布置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迎接红军的准备工作。周司和首先向红军总政治部汇报了遵义境内的敌情和官僚土豪劣绅的相关情况,细谈了“红军之友协会”迎接红军的具体打算,并将掌握到的如赵乃康、刘伯庄、张鑫华等进步人士的情况作了通报。潘汉年对“红军之友协会”的工作表示满意,并说:红军入城之后,有大量的群众工作要做,希望“红军之友协会”积极配合,扩大宣传的声势,尽快将群众发动起来,把地方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会议决定分为三个组开展活动,第一组由地下组织“红军之友协会”的周司和负责,红军派贾拓夫、刘群先、蔡畅、邵式平为队员参与行动,主要任务是把工人组织发动起来,保护好工厂、商店、作坊的财产,同时,积极引导建立赤色工会组织;第二组由李坚真负责,王泉媛、吴仲廉、张耀祠与“红军之友协会”的成员组成打土豪队,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打土豪政策,摸清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基本概况,张贴对土豪劣绅的认定布告,并对其财产进行没收并发放给贫苦群众,所没收的财产一律上交地方工作部没收征发委员会,统一做好筹措粮款的工作;第三组由王首道负责,罗梓铭、邓六金、金维映、刘英、王泉媛与“红军之友协会”的成员组成地方工作队,主要任务是了解地方的爱国进步力量、开明人士、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为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组织掌握初步的人员状况,并积极做好建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筹备工作。潘汉年要求三个组都要承担共同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稳定老百姓的情绪,恢复一切正常生活,严防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破坏活动,发动和组织各界人士1月9日到南门外迎接红军中央军委纵队进城。
1935年1月7日,三个组即投入工作。在“红军之友协会”的配合下,很快与赵乃康、刘伯庄、张鑫华、谌明道、田庆云等社会知名人士取得联系,刘伯庄与谌明道、田庆云已经在新城沿街的商店逐户进行宣传说服工作,有的已经打开了店门开始营业,有的已经派人去乡下通知躲避的老板;赵乃康、朱穆伯等则联系了三中、女中、女师等有影响的学校,有数百师生愿意参加迎接红军;张二公、张鑫华老人则联络了城门四周的农民,组织了几套锣鼓队,一同到丰乐桥迎接红军。1月8日上午,欢迎红军的队伍都一一敲定,刘伯庄建议多做一些三角红旗,多写一些标语,多买些火炮(鞭炮),一定要热热闹闹。中央保卫局长邓发建议“红军之友协会”改为“红军之友社”,总政治部派洪水(越南人)、李伯钊去指导红军之友社发展会员的工作,包括拟定章程、会员资格审查、召开成立会议等;潘汉年同意刘伯庄的建议,拟定了几十条标语口号,如:“欢迎红军!红军万岁!红军是打富济贫的军队!红军不拉夫不派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回东三省、打倒卖国贼蒋介石!大家都来参加红军,打日本去”等等,交与周司如、刘伯庄连夜制作、书写。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也发布《总政治部关于进入遵义城的通令》,规定了进城时呼的口号及进城八项注意。尤其是八项注意至今还让一些老人谈论时很是兴奋。2015年95岁高龄的杨启才老人回忆当年红军进城时的情景时,非常激动的说:“红军进城时,服装虽破旧,但队列整齐,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格外的尊重,老百姓都奔走相告。我想,红军就是靠正义和守纪律才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建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取得革命的胜利。”
接着中革军委也向部队下达了《关于军委纵队9日进驻遵义并以纵队司令员刘伯承兼遵义警备司令电》,任命陈云同志为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并令红一军团二师先头团攻占娄山关、桐梓,向北警戒四川刘湘之敌。中央军委在电令中进一步重申了总政治部提出的八项注意,要求部队入城一定做仁义之师、正义之师,为黔北的老百姓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总政治部派出的干部洪水(越南籍)、李伯钊的指导下,遵“红军之友社”很快亮出牌子,大张旗鼓的开展工作。1935年1月8日晚,位于遵义南门的官井省立第三中学生陈庆锡家里灯火通明,“红军之友社”的李小侠、谢树中等一群青年学生在这里忙着做欢迎红军的三角彩旗,赵乃康、刘伯庄先生领着学生们正在埋头写标语。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室内一片欢声。有的问:你们见过红军骑的“水马”没有?听说“水马”可厉害啦,白军的枪弹刀枪都怕“水马”哩!要是没有“水马”,红军怎么过得了乌江呀!有的说:不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长得是个啥样啊?他们领导的可是神兵啦!明天能见到他们吗?李坚真、洪水与刘英为了指导工作,也来到陈庆锡家,李坚真还没进门就听见了里面的笑声和对话声,便大着嗓门说:能呀!明天你们一定能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身材魁梧,说话湖南味很足,到时你们注意就是啦!李坚真高高的个子,身着列宁装,头上的八角五星帽格外醒目,一下就成了最亮的风景。女青年们停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刘英赶紧把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李坚真介绍给大伙,李大姐一下子成了核心人物,有的拉着李坚真的手,有的盯着她的八角帽看,有的摸着她腰间别着的那把手枪……大家觉得拥有这么一个女红军很是骄傲、格外亲切。这时,李坚真看到刘伯庄写的字既规整又好看,便走近认真书写的刘伯庄:“刘先生,您辛苦了!”刘伯庄抬头笑了笑:“你们千里迢迢而来,才是一路辛苦哟!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接红军是鄙人的荣幸啦!”李坚真拿起彩色三角旗,只见上面写的标语工整、苍劲有力,连声啧啧称赞:“唉哟,两位先生的字写得真好,你们可是我见到的秀才嘞!”赵乃康接过话头:“你过奖了,老夫读书识字,今天算是派上用场罗!”李坚真说:“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两位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屋里顿时响起阵阵掌声,气氛异常温馨和谐。李坚真这时突然想起入城后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的一个问题,于是问赵乃康先生:“赵先生,怎么这么巧呀,遵义也有条湘江,这条湘江与湖南的湘江有什么不同啊?”赵乃康停下手中的笔,略作深思:“看来李队长是很想了解遵义,我就简单讲讲吧。遵义历史上长期属于四川管辖,直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从税赋均衡的角度上书朝廷,朝廷才应允将遵义划归了贵州。归四川时,属川南,归贵州后变成黔北。你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明代之前叫‘穆家川’,顾名思义就是穆姓家族门前的一条小川流。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世袭播州领地的杨端十二世孙杨轸看中了穆家川这块地方,将其治所从旧堡(白锦堡)迁入,才改名叫湘江河,这是条名符其实的小河呀,根本不能与湖南的湘江相比。只是我们这湘江也是块风水宝地,千百年来润泽着遵义这块土地,可称得上是遵义人的文化摇篮哟!遵义盛名已久的八大景致直接与湘江有关的就有六处,清人李晋有一首吟咏《湘江》的七律,有声有色地对湘江作了描绘:‘如线湘江出播州,朝宗也复向东流。春来浪借千花雨,客去波横一叶舟。洗马滩声鸣地底,回龙寺影落峰头。人家恍与银河近,欲钓寒星戴月游’。这是对北起老城北门洗马滩,南迄新城来熏门外嗣子桥(民间讹称狮子桥)头一段景致的描写,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写过不少的诗句,今天讲起来就啰嗦了,比如一首《南乡子》词,就一直在流传:‘晴日倚窗棂,一望凭高景色新。烟户万家皆栉比,粼粼一水索迂夹两城。绕阁四山青,虎踞龙飞久有名。美景桃源尤擅胜,幽静,恁奈而今难避秦’……”赵乃康先生说起遵义可谓如数家珍。但他看到夜已至深,连忙摆手,不说了,不说了,以后有闲时我们再说吧!室内的青年们都静静的听着赵先生的解读,李坚真、刘英高兴地说:经先生这样简洁的介绍,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了遵义的历史。但是这儿也有一条湘江,也真是一件很巧的事,很是让人有些激动啊!
正在这时,周司和夹着一卷红布急匆匆走了进来:“我们还差一面大红旗,我把布弄来了,今晚大家要把红旗做好,明天举着红旗去迎接红军!”李坚真一边与周司和展开红布,一边说:周司和同志想得真周到,来,我们一起做红旗。我这儿正好有一个做红旗的能手刘英,她过去当过宣传部长,做过不少的红旗哟!于是,以刘英为主,红军之友社的几个女社员一起动手做起了红旗。
且说遵义城内知名乡绅人士们几天来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刘伯庄叫两个弟弟几乎把城里所有的火炮都购买一空,还书写了上千条标语;赵乃康把“红军之友社”做好的三角红旗发放给省立第三中学、女中、女师的学生们;张鑫华组织了城四郊的农民们,约定一起到城外欢迎红军;周司和把深夜制作好的五星红旗,交给谢树中出城时举着并带领呼喊口号;谌明道、田庆云、周守如、张耀祠在丰乐桥头的接官厅布置了桌子香案,挂起彩幛,用竹竿绑扎起火炮,还在入城的墙头写了不少标语,欢迎红军进城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