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志峰
作者简介:赵志峰,笔名夏冰, 1964年生于山西定襄。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燕赵文学》《华夏散文》《散文世界》《红尘》《中国诗歌在线》《岁月》《诗文杂志》《小品文选刊》《山西晚报》等。《梅子》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第五卷)》;《活着五味》入选《中华散文精粹•世纪经典美文》并获一等奖;《与她有关》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搁置》获第二届潇湘杯网络征文小说类优秀奖。
饲养处是在村子北边偏东的地方。我和姑姑家的几个孩子在街上玩着玩着,就走到了饲养处。一队饲养棚前面是一片空地,只见你骑在大哥身上,左手揪着大哥的脖领子,挥着右掌在大哥脑袋上啪啪地扇,还日爹操祖宗地破口大骂。我们站在离你们不远的地方,愣住了,不知大哥又犯了什么错。
大哥十六七岁,也是姑姑的孩子,早早就辍了学,他的淘气在全村是有名的——上房用砖头盖人家的烟囱,爬树摘下全村最大的喜鹊窝,把里面的喜鹊蛋敲碎了滋滋地吸进嘴里,要不就趁女娃子们不注意给人家衣兜里放蛤蟆,惹逗得人家尖叫着哇哇的哭……所以常有人找到家里来告状。嫁到外村的姑姑不在跟前,奶奶看不住他,就让他跟你去干活。你让他铡草料,三分钟不到他就跑没了影。等他再磨磨蹭蹭出现在你跟前,你的脾气就上来了,一把抓住他,用一只膝盖顶着把他压倒在地,不由分说就是一顿好揍。那种坚决果断,让我们看着就倒吸冷气。
从我记事起,你就是个“喂牲灵的”。你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那把新做的木头椅子是你的专座,吃饭时候,谁要是坐了那把椅子,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无论什么大小家务,你都不搭手,但是家里必须拾掇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否则你就要大发脾气。就连奶奶也老是迁就你。奶奶的理由很简单,就两条,一来你没上过学。因为家穷,当年爷爷奶奶能供大伯和父亲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你和姑姑则没登过一天学堂门。二来你一辈子没成过家。奶奶的纵容让你越发在家人跟前理直气壮,好像你当了一队的饲养员,就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了,就是英雄了,就应该让家人捧着,敬着了。事实上,根正苗红的你,很受大队器重,你凭自己的二杆子劲儿,干得也不赖,年年会拿回家一张先进、模范的奖状,奶奶把它们都贴在大炕上方黑乎乎的西山墙上,不论谁,走进屋门猛一看,那么大的一片,光彩照眼。那是你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家人的光荣和骄傲。不过谁也知道,这是你起早搭黑,夜半也得起上好几趟,辛辛苦苦喂好了牲灵,才挣来的。
你的刻板,严肃,暴躁,让人有些怕,但是你对我并不凶,看着我的时候,还会露出点笑意来。逢到这时候,我就也让自己对你笑一笑,不过恐怕那笑十分难看,因为你看到我笑时,就咧一下嘴,皱一下眉头,转过身忙你的去了。那些年,你住在饲养棚西头的那间小屋里。那是你的宿舍,办公室,兼做会客室。客人一般是我们这些小屁孩。大人们顾了地里的活儿,很少来。赶上农闲,你这小屋就热闹了,人们会三五成群的聚拢来,抽着小兰花,烟雾腾腾的,说些露骨的荤话,有些戏弄的意味,常常就让脾气暴躁又单身的你拉下脸来一迭连声撵他们走。有的就走了,也有的趁势把话题转了向,于是,你又和他们拉呱起来。到了饭点,你就慢腾腾走回家,那时候,村街还没硬化,黄土路上浮尘堆积,柴禾叶子遍地,羊粪蛋子这里那里十分随意地滚来滚去。你背抄着手,走得不慌不忙,本来清瘦黝黑的脸庞,红光满面,像是得胜回朝的大将军。正屋里,奶奶已经把饭做好,稀饭晾在一个半大的小瓷盆里。你一进门,端起瓷盆一气猛喝,咕嘟咕嘟咕嘟,差不多半盆稀饭就进了肚,然后从篦子上抓起一个大窝头,玉米面的,啃一口,同时捏起筷子,嘎嘣就一口咸菜,再操起一棵大葱,噌噌噌地咬上几口,这才一边嚼着,一边抬起头来打量站在门槛边看着你的我,嘿嘿嘿龇牙一笑,我就冲你吐一下舌头,扭头跑回西屋,对妈喊:“妈,妈,我三伯用菜盆子喝稀饭咧……”
逢到假日礼拜天,我们兄弟几个喜欢相跟上到饲养处玩。那里有四排饲养棚,中间是过道,东西各半排,全村四个小队,每个小队两半排。咱家是一队,一队的饲养棚在东边从南数前两排。经常就赶上你在那只半大的锅里煮豆子。这也是你办公事项里重要的一项。闻着那香喷喷的豆子味道,我们肚子里的馋虫就动了,但不敢明着要,知道那豆子是煮熟后喂队里牲口的饲料。你歪着脑袋打量着我们,笑一笑,扭头搅拌着锅里的豆子。蒸汽腾腾地冒上来,遮住了你黑瘦的脸。过上一会儿,你顺手舀一勺豆子伸过来。我们一个个猴急急的伸开双手,由你在每个人手心里分上一小把。然后我们就雀跃欢呼着飞出小屋,在院子里的阳光下享受美味去了。尽管那豆子混合着一股子草料味,也足可让我们乐滋滋地吃上半天了。而你则坐在门槛上,吸着自卷的阳旱烟,看着我们疯,目光里流露出一丝笑意。
吃完了豆子,就去看牲口。还没走近牲口棚,一股浓郁的大牲口气息夹杂着草料的苦香味就扑鼻而来。棚子里以驴和骡子为多,很少有马。它们站在那里,安静地啃嚼着草料,发出嚓嚓的响声。它们的大耳朵前后摇摆着,宝石似的眼眸忽闪忽闪的,偶尔“噗——”地打一个响鼻。你再三警告我们,不敢太靠近它们,以防被踢着。虽然说牲口踢人时候很少,但是很少不等于没有。有一回,一匹大灰骡不好好吃草不说,还踢踢踏踏越界嘶叫,搅合得其它牲口也不得安生,你拉着大灰骡缰绳往它位置上牵,大灰骡飞起后蹄就踢,恰好踢到你肚子上。当时家里人都怕了,着急忙慌地让我和兄弟们赶紧撒尿,却羞羞答答怎么也撒不出来。一开始不知道其所以然,后来才明白,民间说法,童子尿对跌打损伤有特效。所幸你没有大碍,炕上躺了两天就又去了饲养处。
你没有一样爱好,不下棋,不打扑克,电影也很少看,除非打仗的。看到我们扛着凳子相跟上去看电影,你就问,打仗不。回答说不打仗,你就撇撇嘴说,不打仗,那还叫个电影咧。
1974年,爷爷过世后,正屋一进门冲墙的位置正中,挂上了爷爷放大的黑白遗像。周围是全家人的照片,比起爷爷这张遗像来,要小得多。爷爷的走对奶奶是个重大的打击,奶奶总是犯迷糊,老是认不出跟前的人是谁。做饭时候也常拉着风箱就打起了瞌睡,并且,一来就忘了往锅里添水,要不篦子上忘了放窝头,炒的菜也常常是少盐没醋的。你喝叱起奶奶来的时候越来越多,奶奶总是怯怯的样子,诺诺连声,却日后照旧。当1975年的一天,奶奶也溘然长逝后,当着全家人的面,你面对爷爷的遗像跪了下去,痛哭流涕,边哭边诉:我的个爹呀,我可咋办呀!塌了天了啊……
是啊,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人伺候你的日子,讲究还尤其多,这下可惨了。没办法,姑姑让自己的三儿子来咱村上学,顺便给你做饭、洗锅刷碗、收拾家。我这个三弟很勤快,也活泛,挺讨你喜欢。你对他的疼爱一点不加掩饰。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你自己也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
你的身体一直以来算是强壮的,不过或许是当饲养员吃饭不规律的缘故,你的胃一来就疼,厉害的时候就在炕上打滚,喊爹叫娘的。那年去了医院,本来准备做手术了,但你却在即将进手术室的时候改了主意,决意回了家。事后才听你说,你听同病房的一个人说了,你这病不用手术,自家回去喝酒就成。也怪,你自此每顿饭前喝两三盅白酒,居然就把胃喝好了,再没受胃疼的折磨。你常得意地说,多亏我主意正,少挨了一刀子,少花钱不说,关键是少受了多少疼痛!
几年后,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骡马驴牛都分给了个人,大队的饲养处失去了用武之地,椽檩木料门窗也让人们悉数拆了去,只留下破墙烂院的那么个空落落的地方在那里,任由孩子们钻上爬下地玩。年近半百的你失业了,只好像村人一样,自己耕种起了地亩。往往人手不够,父亲母亲,加上我们弟妹们,就在假期礼拜天帮你一把。当年我们还住在老院子里。最忘不了秋收,全家大小都出动,收割,拉回家,连夜剥玉米棒。整个秋收下来,搓疼了手,累散了架,全家没一个人说半个“怨”字。
八十年代初,你的耳朵有了问题,耳聋的毛病日甚一日。我们跟你打招呼,得大声吼,像是跟你吵架。所以这就很难办。不打招呼吧,你嫌我们不理你,大声吼的话,你又说我们骂你,常拿这些事指桑骂槐,喋喋不休。每当你骂骂咧咧的时候,妈就哭,但也都忍了,说你一个人过日子不容易,性情难免古怪,不跟你计较。最严重的一回,你数落着数落着,竟然冲着妈破口大骂,连祖宗都搬了出来。气得妈浑身发抖。生性绵善的妈从来不会跟人吵架,如果遇上不说理的人,人家说上七八句话,她连一句也还不上口来。现在面对你的污言秽语,她只剩下了颤抖着嘴巴呼呼喘粗气的份。这些情形我没见,是听别人说的。当时我在县城工厂刚上了班,不在家。妈说这日子没法过了,于是跟父亲商量,在村子北面,原来饲养处的位置,批了三分宅基地,于1986年住上了自己的房子。
由于姑姑的三儿子过继给了你,所以最初我这个三弟也跟你做伴,但人家结婚不久就盖了新房住出去了。往后的日子,就只有你独自住在老院子里。间或,三弟也去看看你,送点吃食什么的,主要靠你自己。听村人说好像有个女人跟你住过一段时间,但说不准是不是真的。你也留过一家人家租住,还雇过一个女人,主要是让人家给你做饭,料理日常家务,但都因你太挑剔,总不合心思,跟人家吵个没完,时间不久就复又成了孤家寡人。这时候我们也成家了,住在县城里,各忙各的,真的没时间关注你。村人常能看到你在村里的小饭铺简简单单吃个面,要不就从供销社买个饼子对付。你还卖过一段时间甘蔗,不知你能赚几个,我想,不管怎样,大概多少能解决你自己的吃饭问题吧。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你忽然摔了一跤,医生说是中风。恢复后的你只好偏着脑袋趔趄着走路了,言语也不利索起来。但是看着人的眼神却变了,显得柔和许多。2008年中秋节前,我带着月饼水果去看望你的时候,你正坐在自家院门外对过街巷边的圪楞子上晒太阳。看到我,你一手扶着拐,一手扶着墙,缓缓往起站。我急忙上前扶了一把,你才站了起来。你笑模笑样地看着我,脸庞红润润的,新剃的光头在太阳里闪亮。我发现,那个曾经说一不二、威风凛凛甚至蛮不讲理的三伯不见了,眼前的你是一个和善的小老头。
没想到这就是我跟你的最后一面,两个月后,你匆匆走了。事后听妈说,父亲在你临终前去看过一回。那是父亲听村人说你一头栽倒在屋门外,半天没人扶,后来才在村人帮忙下躺回床上后,执意去的。看到你生不如死的惨样,父亲回到家来跟妈絮叨着他的三哥,号啕大哭。你过世后,临送殡前那几天,我们没敢让父亲去老院子。当我们葬了你回到家时,父亲坐在炕上,看着我们,老泪纵横。妈妈说父亲又大哭了一回,劝都劝不住。我明白,这就叫做血脉相连,手足亲情。
父亲,那些一望无际的记忆
无论什么时候,你在梦里的情形,都给我你还在世上的感觉,一点也没有你已经不在人世的意味。我看见你自然地做着事情,说着话,笑着,平平静静的样子,一如那曾经的时日。
我甚至看到你年轻时候的样子。一身黑蓝色中山装,一副不苟言笑的神情,让我总是不敢直视你。你轻轻的一声咳嗽,我就老半天无法平静心情。
直至后来,我才知道,你那是一种习惯。正如现在的我总给别人严肃有加的印象。其实,你内心里的火热,丰富,细腻,亲切,不比别人缺失分毫。
父亲,你辞世将近七年了。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流逝,并不曾销蚀你在我们心头的形象,并不曾消减你在我们心头的分量。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周末。
那个周末,兴冲冲背诵课文的我,一脸微笑地倾听着的你——那是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它永远定格于我的心间。你不知道一个八岁孩子的内心。其实小孩子的内心也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像大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简单。世间很多事,会在他们心里留下痕迹。或者美好,或者相反。
当时,我是跟着妈妈住校念一年级。周末的时候,你从另外一所学校赶来,看望我们娘儿俩。就在你和我沉浸在愉快的诵读、倾听中的时候,妈妈以一声断喝,粗暴地打断了你和我的兴致。“麻烦哇!”三个字,清清楚楚,语义明确。空气刹那间凝固了。不用怀疑,妈那天的心情肯定不好。我马上住了口。你抬起头,略带诧异地看着妈妈,你的稍凸起的眼球在高度近视镜片后,十分醒目。究竟我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抑或妈妈的工作中发生了什么?年幼加上粗心,我一点不知道。至今不知道。
是的,我们常常就忽略了爸爸妈妈的内心感受。我们从来不去多想爸妈在想什么。爸妈是不是需要安静,是不是需要宽慰,我们向来不管不问。从来没有过。我们不懂。我们傻乎乎的,就从来不换个角度替人着想。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天地就是最大的天地,就是最值得拥有的天地。于是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并不为此感到一丝一毫的羞愧。这就是小时候,就是不懂事的小时候。
因此,听到妈妈的一声断喝,我满心委屈。我怯生生地看看你,再扭脸看看妈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直觉告诉我,自己应该听话,应该悄悄的,应该不惹爸妈生气。我跑出去了。我在学校宽敞的操场上跑来跑去,跑到心里的委屈一点点消失殆尽,直到你喊我回去。
父亲,行文至此,我脑海里还清晰地闪现出你当时的模样。你清瘦的脸上,是让人安心的善良的笑意。你习惯地摸摸我的脑袋,告诉我说,我们要回家了。
于是,我们就走上了那条熟悉的回家的泥土路。妈妈骑一辆自行车,你骑一辆自行车,前面横梁上坐着我。你总不忘叮嘱我,不要将手指伸入车把和车闸之间。每当你这样叮嘱我的时候,我并不答言,但是不答言不等于不理睬你的话。其实,你不知道,我是一遍又一遍在心里复述你的话的。我努力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你的话,不要把手指伸入不该伸进去的地方。
我们在土路上行驶,路两旁是两列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再往两边,就是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正是在这次回家途中,你给我讲了“一望无际”这个成语。你以无限延展、一直延展到天边山边的田野为例,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望无际”是什么意思。到后来,当老师让我们用“一望无际”造句时,我信心满满地写下了“我跟爸爸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心里格外开心。”这样的句子。老师在这句话的后面,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对勾,并冲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父亲,这些记忆是如此清晰。我们一边赶路,你一边给我讲解“一望无际”的记忆,老师向我微笑着点头的记忆——都是那么逼真如画,清新如昨。
此时此刻,记忆的闸门打开,那些往昔呼啦啦涌来,亲切地注视着我,就像曾经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的庄稼,亲切地注视着赶路的我们一样。四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磨损什么。父亲,这片记忆之海如此博大,浩瀚,用一望无际根本无法形容。父亲,我一闭上眼睛,就能够看到那些记忆,纷繁茁壮,绿意盎然。
面对这些记忆,我无法自抑,信笔写下以上文字,但愿能够表达对你诚挚的感思和不竭的想念,以及遥遥的祝福。
父亲安好。
【编辑:与文为邻】
因为太过熟悉,太过细碎,太过普众性,亲情文章确实不好写。然而,同样因为熟悉、细碎、普众性,这类作品又最容易博得读者。但前提是“好看”,让人如在现场,如在情景中。 这两则便是如此。三伯篇,求一份距离感的客观、动态,父亲篇,多的是父子血脉一承的亲近和痛感。三伯偏神似、父亲重情深,作者笔墨走心,将两个人物“画”得生动如常。 文贵情真。大拙胜巧。两个元素都占,这组亲情散文自然的亮点就是自然——原生态的亲情、父子情,很容易就拉近了与读者评者的距离。
谢谢各位,辛苦大家了! 几位老师的点评侧重点不同,或者详细,井然,精到,抓住了核心,或者从行文角度分析,都给我教益和启发。我十分感动。 祝福各位!
《穿过尘烟来看你》足以显见作者的语言功力,在刻意低徊中内心的情感力量无不深深憾动我们的内心。写三伯以一个让人意外的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来写,这要有充分的掌控力不可。因为读者熟悉散文大都是从自我的情感出发,对于这种第二人称的散文叙述会有些许不适应。但这篇散文却依然能够让读者感到了饱满的情感张力。至于散文是否要树立人物形象,这个无可怀疑!因为文学最终还是需要最真挚地内心表达。外一篇,写自己的父亲,写最亲的人,容易流于高大全,流于所谓的温暖生活细节,因为对于熟悉的时光我们总是沉醉于它的浮光掠影,而触动人心或者直指入心的人生片段,我们却是轻轻放过。“麻烦哇”里面有着多重的人生感喟,但是作者并不说破父亲的作为一个人的焦苦的人生痛感。好文!
读老师的文字,如同面对面的倾述聊家常,文字中透着朴实亲切,语言生动,三叔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欣赏学习了!
写亲情,是一条危险的路子,原因是这种题材已被写滥,尤其是拿来参赛,不是明智之举。然而,《穿过尘烟来看你(外一篇)》的作者赵志峰,偏偏选择了写亲情,偏偏用亲情文字来参赛。此一举动,要么是不知利害,要么是具有相当的散文写作实力。读过主篇及外一篇后,顿时明白,作者的底气来自于后者。 在《穿过尘烟来看你》的主篇里,作者用第二人称写三伯。由于话都是作者说给三伯听的,句句掏心窝子,听起来特别质朴、真切、感人。这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三伯是个大集体时代的农村饲养员,也是一个多子女穷家庭造就的光棍汉。作者多层面多角度树立起这个人物,尤其用丰富鲜活的细节让其呼吸可闻,栩栩如生。诸如他性格暴躁,既对孩子严厉,却又有温和的一面;对从事的饲养员工作尽心竭力,却对饭食粗糙,对自己的身体粗心大意;对母亲过度依赖,却能顺应命运变化,等等。以上种种,写活了三伯这个人,成为本文第二个特色。作者对农村各种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力很强,包括乡村的气味、饲养棚的气味,家庭灶房的饭食气味,都飘荡出来,很接地气,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味,成为本文的第三个特色。同时,本文写三伯及在外一篇里写父亲,不为亲讳,不予护短,一切归于元初性,真实性。如进入老年后的三伯因耳背而导致的脾气怪异,读起来可信,亲切。加上文字质朴如常,与地方语言融汇,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成为本文的第四个特色。 以上四点,铸成本文优秀的文质文品,值得推尚。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