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丽君
高丽君,宁夏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院第二十六届高级研修班(文学评论)、江苏作协第24期青年作家学习班学员。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一届林非散文奖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榕树下网站、散文在线、江山文学网、《千高原》签约作家,《东方散文》编委。有散文作品在《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选刊》《人民教育》《青年文摘》《台湾新闻报》南美《中华日报》《学习时报》《飞天》《南京日报》《西部作家》《朔方》《黄河文学》《宁夏日报》《宁夏文艺家》等发表,创作散文四十多万字,300余篇。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 在云端》。曾获《作家报》织金杯全国文艺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网大赛三等奖;逝水流年”文学社团征文散文、小说一等奖;榕树下“雀之巢”“月满中秋“大赛二等奖;固原市2013年“新锐作家评论奖”;固原市2014年杰出文学贡献奖。
美景篇: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一
像是赶赴一场神往已久的约会,又像是完成一个期待千遍的会面。这一路,跋山涉水,为的是走过山高水长,闲看世间风浪。
恰是立秋日,夏退秋至,溽热继续。清晨出发时,西海固的阳光正毒,微风扫过皮肤,火辣辣地疼。几个小时后,车近西安,如扣蒸笼,直叫人喘不过气来。躲在阔大舒适的咸阳机场大厅,瞅着大玻璃窗外来来往往的人,拉着行李箱汗流浃背心烦气躁,边感叹空调发明者的伟大边发愁千里万里之外,同样溽热难耐,岂不败了兴致?
又两小时后,出了机场,抬头一看,天空如湖,白云如岛,太阳正红,青山正翠,不凉不热,不干不雨,温度正好。低头微笑,贵州贵州,果不负众望。
心口荡出一首爱恋之歌,在那石山上萦绕,古朴凝重,余音绕耳;又似一曲悠扬之曲,在那碧水中轻叩,穿透时空,径入梦里。忽然,就想唱首情歌给你听!
二
飞机上俯瞰云贵高原,处处是崇山峻岭,深川大河。高大耸立的山峰,连绵起伏,晕染在无边无际的秋韵里。馒头似的小山,兀自独立,掠过百千年光阴,愈发气定神闲。一条条江河,蜿蜒盘旋,顺势而下,和缓地行走在高山峡谷间。成片的苍翠静默着,和弯曲有致的梯田相映衬,是自然与人类的合作,也是上苍最美丽的馈赠。
据说这片大地上,最早出现的是“桐梓人”,还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晚期智人阶段的“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无论哪个时期,都有个共同点——和“洞”字有关。
在织金,你得游览完三洞,方为尽兴。这第一洞,便是天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人人向往追寻,均以“遂迷,不复得路”而告终。但在“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织金大峡谷中,有个现实版的桃源,只不过隐藏在最深处,得坐104米的观光梯才能抵达。
沿着狭窄黝黑、神秘奇特的石道一路前行,时而被溶洞绝壁挡住,侧身而过;时而开阔明亮处,光影荡金。前面又有人惊呼,快看快看。环顾四周,洞水深邃,绿翠藤蔓,光影迷离,斑驳石山,美景数不胜数,大家都有点审美疲劳了。
当我缓缓抬起头时,瞬间被定格,只在天桥上来回奔跑。四周静悄悄,人们都被这天然洞穴吓住了。待清醒过来,洞中沸腾一片:女人们披着鲜艳纱巾,摆各种姿势拍照;男人们呼喊号子,响彻云霄;孩子们嬉笑打闹,疯狂乱跑;尖叫声口哨声唱歌声赋诗声,回荡在洞中,顿时是摇滚乐最激烈的时刻。
我索性坐下来,久久盯着那圆圆的洞口,看白云乌云前后相间,你追我赶;看如手电筒投射进来的缕缕光线,纱裙般层叠散开;看峭壁边的红色寺庙和壁上的绿藤红花,携影缠绵;看高处的燕子如黑点,忽而盘旋而上忽而冲刺而下;看低处的蝴蝶成双成对,翩然悠然。此时,窄口阔洞,白云蓝天,红庙绿萝,黑燕花蝶,五彩光晕洒在万物上,仙界人界,全然忘了人在何地,身在何方。
除了这个“天窗”外,还有峡谷、天坑、天生桥、暗河、绝壁, “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 等奇迹。大自然,真乃神奇鬼斧,山巍峨,峰险峻,洞深邃,水清幽。藤蔓依偎青石,碎花迎风舞蹈;在山石怀抱里,生命如此苍翠,日复一日,平和坚守并绚烂绽放。暗想多少故事,藏在那高耸入云的石窗里;多少岁月,浸泡在石壁的历史中;又有多少沧桑,坚守在时光的碎影下?
三
如果把地上之洞称之为天洞,那么地下就是龙宫了。
织金洞为全国第一洞,人们常常说,织金归来不看洞,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走进龙宫,世界一片静默,只剩幽暗无语。奇石怪柱,玄妙斑斓,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狭窄或开阔。脚踩湿漉漉的泉水,头顶不时滴下水珠。用手掌接起几滴尝尝仙气,甜丝丝凉爽爽。全世界人都知道,贵州出产各种美酒,原因就是水好。织金的水,更为奇特,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地有多深,水就有多深。
借助各种灯光,喀斯特地貌变成了神仙世界。钟乳、石笋、石花、石柱形象各异,姿态万千,若狮虎似鸡鸟,如莲花朵朵似金碧辉煌,确为龙宫之物。其中有几条巨龙盘卧,鳞爪毕现,栩栩如生。有人戏谑有卧龙床,有人便马上做瞌睡状,惹得大家大笑不止。最令人无限遐想的,是一顶部浑圆底部坠有流苏的巨石,在红色灯光照耀下,真是幔帐一样,加之旁边几颗白色松塔,闪烁银光,妩媚极了。我走累了,坐在旁边椅子上歇息,随手拍几张照片,配一小诗:天赐婀娜一娇娘,龙王闻得喜若狂。红螺幔帐白雪塔,天心地胆做婚房。朋友们纷纷点赞,跟着照片一块游龙宫。
溯源向低,这溶洞,凝聚了岁月芬芳,沉淀之美。时间在这里曾有过怎样的严酷,光阴在这里有着怎样的缓慢。有什么孤独,比溶洞更孤独?它永远站在底部,神灵般默守,用亘古荒凉和宽容,包容地面上的万物众生。
四
意外之遇,永远是最不可期又最动人心魂的风景。在织金,还有一奇特景观,便是洞里人家。
开阔的庄稼地边,玉米林立,郁郁葱葱。一峭壁拔地而起,堪比云齐。峭壁之上,藏有洞天。洞天之内,还有洞房。
拾级而上,登入洞房,石门石窗,石柱石床。石床前有一方形开口,百十里地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据说这是当年避难时防备入侵者时修建的,和我家乡的喑子(石山上开凿的洞)功能相同。
偌大厅内,有佛像居于其中,莲花底座,慈目含笑。多少年来,这里香火不断,黑烟缭绕,土尘沿着壁棱散开,俨然涟漪流动。一束垂直的光线,从石墙缝隙落下。影子们手挽手舞蹈,垂直光线如将军,统领着四壁。乡民们焚香祷告,祈福灭灾,希冀佛祖庇佑大地上的子孙。他们膜拜的过程,也是将真善美存于信仰的过程。古老遗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坚守。
贤惠的女主人将洞天内收拾得井井有条。石屋石凳,石锅石灶,乳白色的洗衣机,黄色的脏衣衫,一把洗净了的红辣椒,几颗待炒的青菜,皆色彩鲜艳,整洁干净。屋里,一个圆脸孩子酣睡正浓;桌上,几杯清茶迎接远方的客人。
历史,现实,梦幻,真实,自然,人类,石头,炊烟,在这洞天,仿佛时间突然慢了下来,透漏着神秘新奇,世界很小,小得只剩下一个人家。有句话排闼而来:洞中一日,人间十年。
五
人和风景的相遇,也是有缘分的。织金,浓妆艳抹总相宜的你、古老崭新热情奔放的你,一眼千年,深深眷恋。你的一石一水,一颦一笑,一洞一舟,一人一物,都镌刻于心。终于相信了一句话:不要因为会改变,就不肯说出美丽誓言;不要因为会有分离,就不敢渴求倾心相遇。
在这里,心会静到听得见灵魂的话语。你还会发现,有一些东西,恒久未变。这个世界,不是全部的功利和混乱,还有真情,还有安然。
暮色降临,返程路上,远山村落模糊一片,心中依然有歌荡起,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人物篇:你把你的心交给了我
1
接站的工作人员,至今也不知其名。大背头,矮个子,干瘦麻利,稳健熨帖。眼睛奇大,点缀在高鼻梁的脸上,帅气精明。介绍完自己后,热情而不失礼节,认真而一丝不苟,边拿起名单仔细对照边电话核实,确定每个人身份后,提包上车,毫不含糊。一路上,介绍贵州地貌,细说织金风光,说起家乡,那是真心自豪,“我们织金,的确是个好地方。欢迎你们多看看多写写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天气太热,连忙打开凉风;细雨蒙蒙,又提醒关好车窗;人多车慢,怕大家急躁,连连安慰。人们很快进入了梦乡,一觉睡醒,他依旧全神贯注,车子稳稳当当。到了酒店,他跑步进去,找来工作人员,帮我们办理登记取来房卡,直到拉起箱子送入电梯后,方匆忙告别,说还要去接另一拨人。
2
花花绿绿的苗服裹着细瘦身子,挽起的发髻上扎着粉色头花,和裙边相互映衬,旋转起来,就是一个个粉色陀螺,轻盈曼妙。一群姑娘,怀抱芦笙,边跳边组成各种队形。人们兴奋地跑过去拍照,她们嫣然一笑,羞涩低头,也不停下舞步。随着一声吆喝,白球鞋在地上跺跺,然后一声大喊,绕客人旋转起来。芦笙声更响亮,节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那红润的脸庞,敏捷的身影,旋转的裙子,脚下生风的舞步,在美与和谐的旋律中,传递着她们对生活的体悟与热爱、对梦想的渴望和追求。
3
是在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公司,见到那位素颜端庄的蜡染制作者的。和贵州大多数女人一样,瘦小单薄,额头光洁,低眉顺眼,坐在窗前,有种独特的沉静。一个大红色蜡烛头,一个靛蓝的小瓶,一个织染的小小刻刀,便是全部家当。在众人注视下,她把剪裁好的白布平铺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着蜡汁随心勾勒细细描绘。大约已习惯了熙熙攘攘,或者厌倦了这么多好奇的眼睛,直到我们上车,她也没动一下,匍匐着身子,就着窗口亮光,安安静静,专心备至,心无旁骛地点染描画。身后的墙面上,有习总到贵州视察时,她作为代表的大幅彩照。还有更多精致的蜡染品,装裱起来,挂在墙面上,复杂的花纹,看一眼都晕,真惊讶她怎么能做到的。这样以不变的姿势坚守的蜡染巧匠,在贵州还有多少呢?她和她们,注定在这块土地上,要将一种传承延绵下去,缔造属于家乡的永恒。
4
到达龙场镇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热情的苗族乡亲穿上民族服装,等待已久,夹道欢迎。初秋的太阳余威不断,热浪滚滚,看着他们被汗水打湿的面孔,很是赧然。在门口,喝了姑娘们手捧的美酒,听着她们悦耳的劝酒歌,我们走进了小学操场。在漂亮的女孩解说中,大型芦笙舞蹈表演开始了。排在队伍最前面领舞男子,人已中年,个子不高,深邃的眼睛,坚毅的面容,黑发黑脸,秃顶黑衣,腰间系花色繁复的蜡染腰带,和手中的芦笙或高低俯仰,或缓慢摇摆,或急促旋转,无论舞步如何变化,始终手握芦笙,统领着长长的队伍。用变化的队形,变换的舞步,高声的歌唱,表达对远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同时寄寓着生活的艰辛与欢悦、期望和憧憬。在宁静、简陋而淳朴的苗乡,芦笙和舞蹈如影随形,成为糅和传统于现代的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勤劳朴实的乡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古老方式。它一遍遍抚摸这土地上的沧桑百变,寄寓着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行走温暖和宁静,喜悦、善良、友爱与情恋……
5
第四天,采风团分为五小组,分头行动。负责第四组的是个八零后女乡长。一上车,就开始分矿泉水,笑嘻嘻问,谁想喝其他饮料,和我说一声。这一路上,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她,知性稳健,跑前跑后,事无巨细,认真负责。除了清点人数,告知行程,还坐在车前,一路讲解,甚至在自己座位下,放着几把伞。车子在颠簸中爬上砂石路,她一边道歉,一边讲各种故事解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好几次,面对危险路况,都如舵手,大家放心奥,我们的司机师傅,手艺是绝对棒。爬上高高苗寨,她时时刻刻嘱咐,大家可不要随随便便乱走啊,那下面就是悬崖。在天洞,在镇上,在村里,都看到她和当地老乡打招呼拉家常。一个黑黝黝的大爷亲热地问,哪里来的客人?她用本地话高声回答,惹得对方大笑。在羊肠小道,在马帮走过的石条路上,在碎石块铺成的大道边,她边走边擦汗,说本镇的发展规划,织金的未来,圆圆的小脸晒得黑红,但满脸坚定:我们这里,等到开发成功,会是全中国最美丽的山水。下次你们来时,一定有条宽阔大道等着。真心祝福她和她的家乡,美梦成真。
6
其实,比山水更有魅力的,是一地的风土人情,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县委书记的低调儒雅,文联主席的憨厚朴实,政协主席黑瘦沉默;从自家锅里捞出煮熟玉米给我们的老人,拿起勺子等着添饭的男人,背着孩子跪在地里劳作的妇女,还有一群群浑圆结识脏兮兮的孩子。夜里,漫步街头,车流人流,灯火小桥店铺音响,一个女孩高声叫卖,短裙微胖,栗色长发,自信阳光。他们质朴纯厚,豁达安然,有地杰人灵之气,乐山乐水之态,团结协作奋进努力之风。来这里吧,你会那么愿意和他们,和不能一一列举的朋友们,和每一处风清云开的景,每一个欢笑真诚的人,推杯换盏,以心交心:我把我的心交给了你,你就是我牵挂的远方……
美食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对一个地道的吃货来说,最感兴趣的,除了吃,还是吃。本人一贯相信萧伯纳所说:“我想没有哪一样东西会比食物更能恰如其分地安慰人心,如果有,那就是爱。只有爱和食物同等分量,不分伯仲。”
出发前,便在网上查看各种攻略。据说在黔州,因极大的地域差异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为美食造就了一片广阔天地。一贵州朋友甚至略带夸张:我们的珍馐美味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人类的点化,其上应天时,下得地利,中取人和。这话更勾起了无限馋欲。韶光正好,美食当前,岂可辜负?且随我来,慢慢品尝吧。
丝娃娃
无论豪华饭店还是街头小巷,均会听见人们说起它,单凭名字判断,大约是个小巧玲珑的吃食吧。傍晚,随意走进一家小店,女主人长身圆脸,碎花围裙,俊俏极了。面前摆着大小十几个盘子,装满了各种蔬菜肉类,都是熟食。只见她拿出张面皮,摊在左手中,另一只手举起一双长筷,武林高手般,从每个盘里飞扫过去,盘盘俱到一个都不漏掉,然后双手合作,小心翼翼,包成个襁褓。样子和寿司差不多,只不过“外衣”,一个是紫菜一个是面皮,但分量要足得多,真像个可爱的小娃娃。在确定底部不漏后,又用小调羹舀起红红的酱汁灌进去,然后得把汤汁浸润的面皮卷递过来。连忙塞进嘴里,呀,酸辣甜香,美味十足。一口气吃掉几个,再喝一口冰凉爽口的雪糖汁,那种感觉真是无以伦比。
雷家豆腐圆子
攻略上说,贵阳 “雷家豆腐圆子”,是非常有特色的素食小吃。抱着手机一路搜索,终于在不起眼的街道找到了这家店铺。时值中午,天很热,人很多,小小店铺,熙熙攘攘,好容易找到位置,赶紧坐下。圆子端上来,椭圆形,焦黄略黑,咬一口,热气香气扑面,然后把葱姜、萝卜、折耳根、辣椒拌好的汤汁灌到炸豆腐里,让汤汁和豆腐完全融合,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小小的圆子,五味俱全,配一碗白米粥,普通中的迥异,熨帖里的别样,既有水味土味,也有亲人味乡味。边吃边看墙面上贴着的留言条,五湖四海的客人们留下了各种赞叹,但留言中最多的还是本地人。根的味道伴随着无数游子,在灯红酒绿的异乡,在夜深人静时,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折耳根
在织金,有种蔬菜叫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外地人一般吃不惯,但本地人情有独钟。无论是凉拌热炒,还是各种蘸料中,都能见到那青色、小小竹节样的植物。在主人一再要求下,尝了一口凉拌折耳根,真有股鱼腥怪味。朋友极力推荐,它是惟一在原子弹爆炸点能颃强再生的中药材,不仅适用于空勤人员,也适用于经常接近辐射源的人,如X光机和电脑操作人员及常看电视的人。除了凉拌,还可以炒腊肉,既能解除油腻,又有防辐射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再次品尝,怪中有鲜,鲜中有香,清脆略苦,遂想起李渔《闲情偶寄》里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鲜”,这原生态的鲜美野菜,既是自然馈赠的绿色食品,也是织金人奉上的野味佳肴。
竹荪炖鸡
秋季到来,大自然暗示正是进补身体的黄金季节。这时,竹荪炖鸡就大显身手了,能补肾虚、益脾胃、强身健体,老少皆宜。特别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织金最具特色的菌类是竹荪,被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被列为“草八珍”之一。舀碗里看看,竹荪如同舞女的蕾丝裙,层叠镂空;舀一勺尝尝,菌子味浓香醇,鸡肉酥软有劲道,鸡汤浓而不腻,似乎还尝出了坐月子时母亲鸡汤的味道来。这一生,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怀念的,还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花溪牛肉粉
又一个雨天清晨,衣薄微冷,孤零零站街头,打个寒颤。遂躲进隔壁小店,胖胖的男主人热情地递过来纸巾。接着,一大碗冒着热气的牛肉粉就端了上来。那粉白胖滑爽,那汤清亮微酸,那牛肉烂而不腻,那香菜绿莹鲜嫩。端坐桌前,目不斜视,大快朵颐。面对如此美味,顿觉世界无限美好,美食与爱,一定能让漂泊落地生根,让孤独慢慢淡去,让失落得到慰藉。
烤洋芋
西海固长大的孩子,对洋芋的依恋是终身的,无论煎炸烤煮,都百吃不厌。贵州人同样,烤洋芋的方式和我家乡大致相同,都用铁炉。先把洋芋摆在铁炉中间圆盖上,再倒扣个不锈钢盆,十几分钟后掀开,用手逐个翻边,再扣上盆子,过一会儿,揭去盆子,一个个小洋芋皮儿焦黄,热气腾腾,芳香四溢。也奇怪,吃惯了大餐,无论身在何处,总是怀念烤洋芋的甜香。美食撩人,最深的滋味,还在乡愁。那是儿时的快乐,也是悠悠地思念,更是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种人生。
“水八碗”
当然,旅程中,最诱人的还是织金“水八碗”呀。
听说吃这美食很讲究。客人必须坐八仙桌,每桌只能坐八个人,八碟八碗,都用清一色的大碗,蕴含着“八碗菜,八人吃,人人清洁平安;四面八方,一年四季,万事如意”之意。我们伸长脖子边聊边等待了好久,终于见到了传说中“水八碗”。八道菜八大碗,满满当当,不但色鲜味美、造型别致,而且都以“八仙”命名:曹国舅烹蹄筋、吕洞宾薏仁米、汉钟离炖老鹅、蓝采和黑峰圆、铁拐李飞蛾蛋、韩湘子牵肠肚、张果老八宝饭、何仙姑酿鸡茸。主人在旁一一介绍:“水八碗”选料精良、制作独到、味美汤鲜、色鲜气香、口味地道,简单而不失美味,豁达而不失细腻,代表着八种不同的福气,表达着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我们哪里顾得上细听,没有人说话,低头只是狂吃,甚至舍弃了茅台美酒的再三诱惑。吃饱喝足后,才发现不止八碗,而是很多碗。我好奇追问,才知“水八碗”如今不仅仅是八大碗,内容已发展到几十种,曾代表黔菜参加国际美食展,荣获过特等金奖,顿生敬佩。这美食,秉承传统文学之根,顺应现代文明之美,自然得天时应人心,干干净净的大碗,心满意足惬意笑容的人们,就是最高赞赏。
这一路,美酒自不多说,连我这酒精过敏者都喝过几杯。小吃美味,更是数不胜数。织金荞凉粉,大致和山西的碗秃、西北的凉粉大同小异,小碗盛着,刮成细条,颜色黑中略青,看起来不是很白,但吃起来绝对辣麻爽滑。还有一种汤圆,入口酥软,鲜甜诱人。最有爱心的小吃为师大旁的素米皮,软辣精香,那是鲁院索同学可爱的小妻子李颖,挺着大肚子专门买来的。
远行,见识,知晓,品尝,心怀感恩地走着吃着、看着记着。此时的食物,不仅仅是食物;这时的人,也不仅仅是朋友。他们,不仅教会你如何去享受美食,更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无论饕餮盛宴,还是乡间小灶,无论海外珍味,还是家常小吃,只要有爱有珍惜,就是美好的幸福的,就是生活的本质和真谛。
人世间,说千道万,不过是红尘一碗!
盛宴之下,必有酒醉。美味之下,必有吃货。平民百姓,食事最大。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吃!所以,就让我在“饕餮之徒”的路上边走边唱吧: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不能忘掉你容颜……
【编辑:与文为邻】
读高丽君的散文,不说别的,但看标题,不看也想看个究竟!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件商品的标签,再好的商品,没有匹配的标签,也很难招揽顾客,文学作品亦然。在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阅读有了更广阔的挑选空间;而挑选时首先瞅的就是文章的标题。而高丽君的散文标题不但鲜艳、时尚,而且高雅,又与内容相符。在这一点上,高丽君是值得我借鉴的。 这一组散文,不但有大散文的气势,而且视角新颖,言辞华丽,而又都是有感而发,绝无无病呻吟、堆砌辞藻之嫌。这使我想到多年前读过的《长江三日》。对高丽君的散文,我想说还很多,因惰性使然,就此搁笔。真诚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更大、更美的散文力作!期待!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