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三觐草堂寺(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12187    发布时间:2015-11-10


作者:熊建家

熊建家,男,1956年出生,大专文化。湖南省诗协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文散见《中华散文精粹 2014年卷》《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纪念黄庭坚诞生970年全国诗词大赛作品集》,2015年6月出版《熊建家诗文集》一部。


2015年6月初,正是西安冷暖适宜的时候,我携家人从湖南飞抵咸阳,再次觐谒关中八景之一草堂寺。家人是首次来,而我已是第三次来草堂寺了。

草堂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建寺年代虽已不可考,但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秦时已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的规模。 这里是高僧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因该译经场地乃简陋茅屋,故名草堂寺。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地座高为2.33米,八面十二层,用西域八种颜色不同的玉石雕刻镶拼而成,称“八宝玉塔”。

人杰地灵。谈到草堂,必谈到鸠摩罗什。鸠摩罗什 (Kumārajīva,344-4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出三藏记集》作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作74部384卷。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称“什门四圣”。

我三觐草堂寺,并非研究佛经,亦非想皈依佛教。我的兴趣,初始是留恋三秦大地的山水,如今迷恋的是博大精深的关中文化。

我与草堂的缘份,其实事出有因。上世纪70年代,我在西北地矿局工作的大姐熊德荣,为了替父母分忧,想把我从湖南父母的身边,弄到她身边去工作。因那时我刚长成,又面临失学。虽然父母舍不得,可大姐是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她的提议在家庭还是比较权威的。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姐的一番苦心,因4.5天安门学潮事件而流产。地矿局因学潮事件停止内部招工。工没招成,我可在关中呆了半年有余。那时地矿局地质八队队部设在太平口,而太平口离草堂寺很近。骑单车才几十分钟就到。在八队队部大院住了半年,草堂寺就成了我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70年代的草堂寺,虽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长安八景之一,可那时的境况,在如今看来还是比较原始的。我说的原始,当然是指历经风雨剥蚀和人为战乱所摧毁后的原始。那时国家正处于建设和发展之中,根本拿不出大量资金来保护修缮,更谈不上开发。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草堂,占地也就几亩。我把它比成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

尽管如此,在我的印象中,走进草堂寺,依然感觉到庄严肃穆。据大姐说,大年初一,当地去草堂“出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也算鼎盛。因寺内僧众常常在周围乡村的民众中念经拜佛做道场。我那时认为,草堂寺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名叫鸠摩罗什的僧人,传说这位高僧圆寂后留下了一只耳朵作为“舍利”子,千百年来,被佛家建塔常年供奉。

第二次去草堂寺,是时隔30年后的本世纪初。那时,我的大姐突患脑血管疾病,我们兄弟前去探望大姐的病况。不知不觉,我们在外晃荡了几十年,兄弟姊妹也早已各立门户。可我们对大姐的思念还是很深的。因这个原故,我第二次走进了草堂寺。

那时我的大姐住在户县,离草堂寺已有几十公里。但由于草堂寺早在我心中扎根。于是我提出来前去看看。在去草堂的路上,我就想起我与草堂的因果来。因我姐在关中工作,使我很早认识了草堂。姐成了我与草堂的缘因。于是,第二次来草堂,我虔诚地匍匐在舍利塔下,祈祷我的姐很快康复起来。我的姐年少时就从内地来到关中,脚迹遍布关中大地,她的使命与关中大地息息相关,她的生命与关中人民血肉相联。毫不夸张地说,她的青春,她的心血全部奉献给了关中大地。溟溟之中,高憎鸠摩罗什不护佑她,怎么说得过去?

第二次觐谒草堂寺,在我的印象中,草堂寺已经如出落得魅力四射的丰满的少妇。那样光鲜,那样辉煌,那样让人恋恋不舍。

今年走进草堂寺,即是因了寻访底蕴深厚的关中文化而去的。如今,我的大姐业已作古,她把丈夫和子女留在了关中大地便撒手人寰。当第二次离开了草堂寺之后,我便开始注意起博大的关中文化来。关中文化,风靡神州大地,大有燎原之势。代表人物贾平凹使我折服的,倒不是他那洛阳纸贵的《废都》,而是他的散文《水月》。我喜欢他那朴实无华的关中语言,喜欢他笔下那些更加朴实无华的人和事。陈忠实的《白鹿原》至今我已通读了两遍。我想,在现如今能让我拿起长篇一字不漏地通读的书还不是很多的。快餐文化,占领了大量的读者。因之作家们也就不愿再去作鸿篇巨制,以浪费那些时间就是金钱的人的金钱了。

因了对草堂寺的眷恋,我今年又认识了现主关中文坛一隅的《长安文苑》副主编贾利民先生。贾先生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坚守着关中文化的一方净土,成为关中文化的麦田守望者。我与贾先生结缘,是因了他的《梦是风的花瓣》和《风的墓志铭》两部诗集。不谈内容,单就两部诗集的标题,就已经够文化的了。此次去西安,太多原因是因了《梦是风的花瓣》。这使我想起了“贾不贾(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碣语来。

我这次在草堂寺徘佪了一天光阴。草堂寺如今的景观,已如一首《牡丹之歌》所唱的那样:“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花朵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也历尽了贫寒。”真是这样,现如今的草堂寺,宛如一枝雍容华贵的牡丹,盛开在长安城外。

三觐草堂寺,年代不同,印象各异。我是从青少年到青壮年到即将老去的我三去草堂寺的。人会老去,可草堂寺不老。草堂寺的佛家文化虽然老去,可他老去的佛家文化,更象一坛陈年老酒,越老越甘醇。让人牵肠挂肚,让人朝暮难忘。

草堂寺,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果敢香蕉,醉人的香


我和表侄站在临敢一座不算很高的山坡上,一片莽莽森森的香蕉林呈现眼前,使我大吃一惊。吃了几十年香蕉,面对如此茫茫无边的香蕉林,并认真地用心察看,是我生平第一次。何况置身在异国他乡。

已经是香蕉就要成熟的季节。虽然盘口粗的茎杆倔犟地直立在田头地间,可到底经不住一串一串香蕉的重力拉扯,阔大的叶片已显得力不从心。好在主人早有准备,大多数的香蕉串下,已用小木棒作好支撑,否则盆口粗的茎杆也难免东倒西歪。沉沉而略带微黄的香蕉串更会相互碰撞,一有风吹草动,也会弄得遍体鳞伤。势可遮天蔽日的蕉叶,此刻除顶端几层叶子依然青翠欲滴,其余部分难免绿中泛黄,叶体也是伤痕累累的姿态了。

家叔,您还没见过这么宽阔的香蕉林吧?当我出神地端详着香蕉园的时候,陪我前来的远房表侄粱善这样问我。

我说:是呀,我还真没看过如此多的香蕉呢。怕有千多亩吧?粱善说:是。去年只有800多亩,今年又购进了400多亩。

不简单!我说。

粱善告诉我,果敢的香蕉园只是他的部分产业。在国内他还经营着三家汽配城和一家酒店。夫妻俩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粱善表侄看我年纪大了,想让我走出国门,感受一下生活在另一种制度下的人们的生活实况,同时感受一下和家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于是,他总是极力邀我出来走动走动。当然,吸引我来果敢的另一深层缘由,是我对果敢这块地方的人文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

沿着香蕉树夹着的小道,我们下到山脚的一条河边。

河堤两岸长满密密的灌木和杂草。河床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大的石块立在水中,让请冽的河水绕道流去。小的石块在河底星罗棋布,水在高高低低的石头上奔流,水面卷起变幻莫测的浪花。我和粱善选了一块露出水面很高的巨石坐了上去。这块巨石白中透红,清晰可辨一条条黑色纹线。石面很平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们坐在石头的边沿,不时用脚撩起水花。时不时有一阵悠悠的风迎面拂过我们的面颊,让人心畅无比。我想象不出,世上还有什么地方坐着,比这石块上坐着会更舒服。

四周很静,耳际只有潺潺的水流声。

我突然对奔流的河水有了兴趣。清澈的流水悠悠地从高处下来,碰到隐藏在河底的石块,便粉身碎骨般,化作点点洁白细碎的浪花跳起来,瞬间降落,继续平缓地流去。在这静寂的世界里,观察着无穷变化的水花,我顿时觉得水流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于是我想,人的一生,不也象这流水一般地生长与消失吗?

看什么呢?叔。粱善打断我的联想。

我回过神来。说:看着流水,我便想起了你的父亲。你乃父在果敢激起过精彩的浪花,可他的生命在人生驿站,消逝得真是太快了。

粱善的父亲叫粱丙贵。十几岁的时候便随我的表叔去了果敢谋生。在果敢,他扛麻包,拾垃圾,做苦工,下死力,只要能挣钱的活,他都干过。成年后与一位华裔果敢女子结婚,生下粱善。尝遍果敢生活的艰辛,为了粱善顺利成长,他将尙在儿童时的粱善送来我家寄养。我当然知道表兄的意思。因我家住昆明,相比之下条件比他好些。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祖国的生存环境比果敢要容易和安全得多。

事实证明:表兄丙贵的这一举措是对的。

表兄丙贵,通过数年艰苦奋斗,至而立之年,便略有家资。表嫂是位很贤惠的女子,对家尽心尽力不说,对丙贵照顾得也是无微不至。夫妻俩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他们很快便用积攒的余资,盘下了十几亩的香蕉地。常言道:洒出多少汗水在土地上,土地就会给你多少果实的回报。这话一点不假。几年下来,丙贵小俩口,就成了当地的殷实户。其中,粱善在我们家生活,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的发迹,毫无疑问,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复。此言不虚。正当丙贵两口子顺风顺水,起早贪黑挥臂大干的时候,正当他们的家道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丙贵被当地的暴恐分子,加害在他们苦心经营的香蕉林里。其时丙贵还不到四十,正是生命之花盛开的时候。当地维持会的安保人员,装模作样地调查一番,结果不了了之。我想,丙贵的死,其中不乏暴恐分子仇富的缘由,但其它的因素亦无法排除。

粱善就在我的家里长大成人。虽是表侄,我们也视同己出。这孩子很听话,很懂事,小小年纪,从不与同伴争吵。上完初中,他自己执意不再上学。我便介绍他去一位朋友经营的厂子里学习修理汽车。

朋友很快反馈信息过来。说从没有见到这样勤快懂事的孩子。而且生性聪明,肯学肯钻,什么东西,一教就会。多次夸粱善说,真是棵好苗子。我听了很高兴。我想九泉之下的表兄丙贵听了,一定也会感到欣慰了。

我把思绪收回,端详着眼前的粱善。

高高大大的粱善,此刻已站立在石块上,正瞧着他那漫无边际的香蕉出神。因为河中位置较低,他的眼神就成了仰视的姿态。远方的天际蔚蓝蓝的,几丝浮云不时从高空中快速掠过。

粱善在朋友的汽修厂学了不到两年,就回家与我说,要我为他铺底,他要自己办修理厂。我一听吃了一惊,说,你还小,没有经验,先帮师傅干几年再说。没想到平时懂事听话的孩子,在这个事情上表现出惊人的执拗。我说一千条理由,也改变不了他打定的主意。最终我也只有妥协了事。不过我给他申明:他办厂创业的资金我给垫上,也算是送给他的成人礼。以后成败,我不再负责。粱善听了,连连点头。斩钉截铁般对我说:叔,请您放心。您给我办厂的钱,我会归完给您!以后也决不会再向您老人家要钱。

果然,这家伙也真的说到做到。一年下来,粱善便将我的铺底金归完了一半。第二年便全部归完给我,还孝敬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紧接着他的厂不断扩大,先是自己干,接着就请人干。我对他的事彻底放心了。也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不再管他。

光阴荏苒,一转眼粱善也成了奔四的人。可这家伙出息得好,而立之年便事业辉煌。两口子任劳任怨,又互相取长补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在云南几个市县经营着这家颇具规模的汽配城,我是知道的,可他跑到果敢去经营香蕉,我还真不知道。因我自己的孩子与粱善走的是不同的路,我的孩子学成后进了国家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对于个体经营的老板,我就有了另一世界的感觉。

我说:粱善,你在国内的生意经营得好好的,怎么想到跑来果敢经营香蕉了?什么时候过果敢来的?在我的情感世界里,果敢应是粱善的伤心之地。

叔,你不知道吧?也怪我平时没抽时间与您老人家说。我在果敢经营香蕉以有四五年了。现在,汽配城让妻子打理,我的精力集中在我的香蕉产业上。你问我怎么要来果敢,这缘由三言两语恐难说清。

不错,我的父亲在生命之花盛开的时候,命丧果敢。这在我心中留下了终生之痛。但我长大后,翻开果敢的历史,使我大吃一惊。果敢这块地方,历朝历代,原本就是我们中国人居住的。南明时期,由于中央政权变革,出逃果敢地区的官员被皇家追回,可在果敢生产生活的,大部分还是中华民族的子民。没落的清朝政府,虽然与英帝国签订条约,把果敢划入缅甸的版图,可英勇的果敢炎黄子民并没让缅政府夺去一寸土地。

果敢历来就是一块是非之地,也是一块流血之地。可尽管兴衰枯荣,风云叠变,坚毅的汉民子孙从没有打算逃离这块浸透着血汗的土地。我的父亲血洒果敢,成了成千上万血洒果敢土地上的汉民一分子,这样一想,我个人的悲痛似乎淡化了许多。骨子里增加的只有民族的愤慨。也就是人说的国仇家恨吧。

我说:既然你认为果敢是块是非之地,你为何还要来果敢经营呢?

粱善沉思一会,对我说:叔,我刚才已说过,果敢虽然是块是非之地,要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不但要流汗,或许还要流血。可我并不会因此而放弃。中国有句老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定我来果敢经营的原因,一是为了父亲的血,更是为了千千万万汉民子孙在这块热土上洒下的血。叔,不瞒你说,如今我已有个梦想,我把这1000多亩香蕉作为我的起点,我将逐渐收缩国内的产业来扩大果敢的经营领域,壮大壮大再壮大,直到把整个果敢这块地方的经营权全部集中起来。把果敢这块热土的经营权,牢牢攥在我的手里。

此刻,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广袤的香蕉林随之舞动起来,无数叶片的相互摩擦,汇集成巨大的声响,这声响似滚滚的雷声从天际传来,盖住了我一直在关注的小河流水的声响。

表侄粱善的话,让我感到从没有过的震撼。原本我不想提起他的父亲,怕引起他伤心难过。我想错了。如今我明白,站在眼前的年青人已经成熟,他的思想,他的行动,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外。相比之下,这反而显出了我的陈旧落后,心里顿时生出一丝行将腐朽的悲哀来。

一群不知名字的鸟儿,快速从香蕉林里飞来,降落在离我们不远的灌木丛上。我仔细看去,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个种群。有的比较大,有的却很小。它们的毛色有纯黑色,有纯红色的,有斑点花的,也有黄绿红相杂的。灌木丛上立即热闹起来,鸟儿们有的跳上跳下叽叽喳喳地叫,有的独立高枝亮开丽羽,翩翩欢舞,还有的相互在同伴身上跳来跳去,好象在向同伴求欢的样子。这么多种鸟儿显得很和谐,很悠然自在。它们从来也没有产生谁去伤害谁的念头。

我对粱善说:侄,叔很佩服你。自从你离家后,叔没多去关心支持你。让你吃了不少的苦头吧。

粱善说:叔,你别这样说。你们对我的恩情厚地天高,我心里记着呢。怪我一味地只想打拼,冷落了你们。没有时常陪在你们身边。等我在果敢建起了自己的家园,我就每年接您来果敢住上一段时间。让我们尽尽孝道。今年的香蕉很快要上市了,我还得去周边几个国家的客户走走。我的产品不在国内抢市场,我还与国内的朋友说,我们的生意都要做到外国去才有意思。我没有多少本事为国家的强大出力,但我努力生产,减少国家的后顾之忧,也算为国家的强大,尽了我的本分吧。我经常想,先父在世的话,也会赞同我的想法的。

侄儿的话使我很感动。此时,我对粱善不得不另眼相看。我们这些吃了一辈子“皇粮”的炎黄子民,埋头工作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尽自己的本分。偏偏队伍里还有那么些吃里扒外的家伙,常常把人民积攒起来的财富不当回事,把大家的财富据为己有,海吃烂花,这不是丢人现眼吗?

香蕉林里再次传过来飒飒的响声。但这响声此刻来得悠然,来的舒坦,伴随响声而来的是一阵阵扑鼻的清香。这阵香气,沁人心脾,香透人的五脏六腑。这香气随风而去,飘得很远很远。

果敢的香蕉啊,妳怎么香得这么醉人呢?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2 条评论
最新评论

苍茫大地 : 2015/11/12 21:43:28

人生在世,总要走过许多地方,总要历经无数风雨,留下许多惊心动魄耐人寻味的故事。《三觐草堂寺》,三种缘由,三种影像,三种感受。因了生存,作者初进草堂,看到的是芳草凄凄原汁原味的大庙,留下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影像;因了亲情二觐草堂,到处金碧辉煌雕粱画栋,草堂留下的是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的“少妇影像”;因了关中文化三觐草堂,草堂已精致秀丽,到处弥漫的是文化内涵,留下的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影像”。几十载的风雨,草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兴佛兴,归结到文章的根本。《果敢香蕉,醉人的香》选择的是人生的另一种故事。这故事波澜起伏,,震撼心灵。浓墨重彩之下,让人深深地感到果敢这块神奇的土地,生发的无限爱国之情。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刻画和扩展出作品深深的内涵和外延。

苍茫大地 : 2015/11/11 18:56:41

编辑老师,三篇散文,怎么只展示两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39142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