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史与诗的穿越(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11109    发布时间:2015-11-19

作者:李东宇

李东宇,男,医生。爱好音乐和文学,系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贵州省遵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先后有部分纪实文学、散文、诗歌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杂志。


春风从广袤的草场上,向我拂来,白云缭绕其间。仿佛你一伸手就可以捉住它们。而它们却如精灵穿梭,在你的发梢、指尖,逗留片刻,随即就消散了,紧接着又笼罩过来。    

这高原的气候,它说变就变。刚才还云里雾里的,霎那间,就朗明了。我不知老钱的相机里,究竟能框下这片碧绿多少的诗意。但他生趣盎然的身姿,顷刻间就让我联想到东坡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我深信他的审美。这是一个在跌跌碰碰中,席卷了生活,超越了生活,最终用镜像的美、文字的美概述着人生况味的真汉子,我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不能把这高原上的香格里拉——桐梓县黄莲乡这所有的美景,全都表达出来呢?当然,要全都表达出来,这也是勉为其难的。就像我现在站在的地平线上,这干河沟景点,其实它足够高,足足1700米左右的海拔,但你却不能在这里登高望远。因为你目力所及的范围,是这样平整,且一览无际。既如此,你究竟是想表达出它的高度,还是它的广度呢?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而这一切,只能源于你选择的角度以及你取舍后把握的尺度。

我是一个常常看不穿山外美景的懵懂男人。面对这一片草色,我已心满意足,欣喜若狂了。此刻,我多希望能带上孩子来这里遛马、散步;多希望能牵着心爱人的手,在这灌木丛中,在这些樱花、桃花、梨花的掩映下谈情说爱;多希望能撑起一顶帐篷,掀开天窗,在月色下,数着星星,看着月亮;还希望端午时分早些奔来,让我提前就能欣赏到这里涨水时所形成的美丽湖泊,还……还希望什么?就此止住吧!不要太贪心。倘若一个人承载了过多的希望就等同于没有希望。犹如人生面世,面对美女、美食、美景,切不可捷足先登,肆意抚摸,饕餮吞纳。得学会保持距离,学会细嚼慢咽,学会敬畏自然!  

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这黄莲乡的景啊!如同佛陀追求的静谧世界。在这空旷的山谷里,唯有觉悟者,他才能听得见“天花坪”密林深处最生动最激越的脉动,那些野猪、大猫、山羊奔跑的足音;他才能看得清“后森溪”云烟缭绕里佛掌岩、仙翁石、玉指禅的高耸和伟力;他才能走得出“银山湖”黛色碧玉,水天一色的眷恋羁绊;他才能穿越过“湖南洞”神秘幽深崎岖的尽头。当微光浮现,天近明丽,揉下双眼,掬一山泉,抬头,感恩乡土。当炊烟尽散,月牙朦胧,回眸满山杜鹃,听溪流奔跑、竹林呼啸,微熏,恍然如梦……  

梦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连苏大夫子都尚且如此。何况以我的境界而言,自然是听不清,看不清这黄莲世界众多的美妙。也许,走在我前面的梅子姐,比我看得深远。也许在这即将散场的落英缤纷里,她还会再来。来看这遣世独立的葬花人,“养在深闺无人识”略有的哀怨。也许,与我肩并肩坚定行走的成乡长,也会在卸下重负后,露出奋进中的焦灼。也许这满山遍野的牛羊哞哞咩咩的梵音呓语,需要我们就此解读。也许,这些老朝门、老房屋、老碾房,依旧还会在风雨瓢泼中倔强挺立,依旧摇摇晃晃,依旧嘎吱作响……        

我就这样被漫裹在这片声景交错的斑驳里,无力自拔。突然想到一个人可能与我此刻的心境有关。他就是陶渊明。当他放弃了一切浮华虚名,终于在桃花源里找到了他心灵皈依的田园,才可能放达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世辽远。他的这种生动野朴、宁静致远的生命状态,连一生挑剔的王安石也紧跟其后,羡慕不已,才发出了与世隔绝的遥相呼应“野性堪如此,潜山归去来。”看来王安石是把天柱山当作他心中的桃花源了。那我呢?我的桃花源,它在哪里?

…… ……

按理说,一般人,如果不具备陶渊明般的大彻大悟,是很难想象,他们会在荒僻的远年,选择黄莲作为他们安身立命之处的。尽管从古至今,这里的景色就岩上开花,摄人心魄。但毕竟天高水远、毕竟泥泞难忍、毕竟瘟疫猖獗。若不是遇上天大的麻烦,他们怎么会舍弃北方的辽阔、中原的恢宏、江南的锦绣。带着百般的无奈,夺命的惊恐,绝世的落魄,慌慌张张地,从我现在走在的这条银杏古道,或者更为古老的羊肠小道,一直奔爬到这大溪河谷底。为了不惹上更大的麻烦,他们隐匿了历史,烧毁了经卷,甚至埋葬了姓氏。悄悄地用仅剩的盘缠,盖起了,这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朝门、老屋。非常感谢带领我们走进这片田园盛景的兰村长。此时,他不无自豪地指着,他家这栋充满沧桑却又温润绵延的老房,说古论今,激动不已。我兜着圈子仔细观察了这栋老屋的檐前屋后,发现,除了这镶嵌在这木楼木板上的窗棂异常灵秀外,其它的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失望之余,又猛然醒悟。我想,这是不是这些外乡人隐寓的一种更高境界呢?朴实的主体建筑,只不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随时修缮、或者重建。而传承下来的窗棂,则安放了他们的眼睛,寄托着他们的灵魂对遥远故乡的永久思念。每一个傍晚,他们都会就站在这窗棂后呼喊远方的妈妈;每一个清晨,他们都会在此远眺,看清方向,然后启程。

突然就想起了崔颢的那句绝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啊!在这千百年与山水、密林、雾霭的搏弈、对峙、对话的过程中,这些异乡人早已模糊了家乡和他乡的概念,在这人背马驮的呐喊中,在这花开花谢的梦乡里,在这鸟鸣高越的倥偬间……他们早已忘记了门第的存在,走出了苦涩的阻隔,实现了故里的迁移,皈依到真实的自然。

不要瞧不起他们,这些刀砍斧劈满布皱纹的老人,这些挥汗如雨在田间劳作的壮汉,这些节衣缩食过日子的善良女人,还有那些在溪边嬉戏无忧的孩子。也许他们就是那远年,巨儒的后代,富商的子孙,甚至还有王者的血脉。他们不代表过去,却一脉相传。他们代表现在,却知足感恩。明天,当天堑变通途,他们将会走出去,又将走回来。真实诠释着黄莲乡的未来,桃园山水不一般的意义。使你——坠入其中并陶醉其中,融入其中并贯通其中,敬畏其中并超越其中,直至,从混沌走向觉悟。


柏香台




面对如此美景,即便借来画家李正的神来之笔,也勾勒不全。柏香台,来了就会爱上的地方。

诗意是从黛瓦黄墙的印象中铺展出来的。它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黔北民居惯用的白色装饰墙面。这种土黄,是大地母亲的颜色。它的呈现使这片土地更加深厚,更易亲近。春天,当土黄与油菜花的嫩黄交融一起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妈妈身边撒娇、念书。杨柳飘絮,洒落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恰似我们黄昏下捡拾的童年记忆,一愣又匆匆数年。

这是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它从遵义县三岔镇柏香台村充满韵味的名字中淡淡溢出。抽一个时间,你完全可以挣脱城市的羁绊,来这里散散步、休憩一下。把孩子们带来,把他们的欢笑也带来。沿村子骑上几圈自行车,我深信孩子们‘咯咯咯’的笑声,一定会融化你身上所有的坚冰、烦躁、不安。当然,如果你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妨考虑在这里住上几天。村庄不大,荷池很美,足以颠覆你以前对时空的肤浅理解。月色倒影,暗香浮动,氤氲朦胧,这些都会把你的梦想带到很深很远的地方。从爱情的扬帆到爱情的结果,所有的风花雪月都可以在这里驻留、回忆、留恋。

乾峰的热情是无法抵御的。请我们在这里吃的柴火鸡,肥而不腻,鲜嫩可口。仿佛哥哥拾柴归来,怕饿坏的弟弟妹妹馋馋的等待,赶紧丢下木材,用手擦一把汗,紧接着把柴火点燃,炒好香喷喷的鸡肉端到桌子上来,看着我们囫囵吞枣的傻样,哥哥也在傻笑。这一抹温润之光,即便是柏香台的冬天,也流光溢彩。

穿村而过的漫滩河令人着迷。一个地方一旦有了水的滋润,就会无端诱发感动。只是这里的脉动,并不汹涌,温润潺潺。像今夜的疏星晕月,传递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妙意境。只是诗作者林逋的这种韵味来得过早了些,这宋朝的江山社稷最终还是被辽朝、金国、蒙古的铁骑碾踏得粉碎。后来,朱耷也来了,发出了“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的心灵解析。即便是这些超拔心灵巅峰的深刻感悟,说起来,一个不过是咏物抒情,另一个也只是对旧山河的逃避感怀。这些与当下中国呈现的盛世年华,新农村建设梳理出来的花容月貌相比,相差甚远,无从比较。      

夜风也冷,沿河上的石栏有些凉了,越发厚重起来。犹如我与钱明、兴伟的友谊淡得像流水。我们并非谦谦君子,却深深领略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旷世哲味。为体悟这种辩证法的深浅,并不善于垂钓的我们,还是拿了几根鱼竿垂钓起来。其实钓得到鱼或者钓不到也无关紧要了。只要能在这挂满红灯笼的风雨长廊里,偷听到蟋蟀、蛙鼓的私语,读懂钱明推崇的嵇康以及他的诗文,感受到兴伟的真情与才情,抚平我内心的焦灼与伤痛,一切就让它们遁入空门,转身便风清云淡。  

月已挂上树梢。我们拿出茅台酒、卤牛肉、花生米拌着柏香台的和风细雨,浅饮起来。我满身的疲惫就此像卸了妆的人间戏子,顷刻间就彻底解放了、舒坦了、自由了。突地从我们身后突兀地蹦出两句久违的声音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来了吗?  

其实,来与不来,我们都曾经陷入到他的桃花源中去过。只是陶渊明的真实境遇与那位丢失了大明江山的皇室后裔朱耷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只是心境不一样。陶渊明以他避世的乐观主义色彩,书写了一部明丽的乌托邦。而朱耷则以他遁世的苦涩写意了极致的山水花鸟。两位艺术大师的成就是无法比较的。一位是用文字叩问美好的明天,一位是用画笔穷尽事物的本真。他们先后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带着无限的憧憬,却遭遇无限的冰冷。他们都生不逢时。假设他们都能活在当下的中国,甚至就在柏香台与我们高谈阔论,我想忧郁成疾的朱耷一定会把这里的春夏秋冬写意在这片蓝天上,再配上陶渊明的桃园绝句,珠连璧合,这样描绘出来的柏香台才是最精准的诗书画卷。

月已中天。散发的酒香连同这里美丽的景色把陶渊明、朱耷的心扉都挑动了被诱惑过来。那么,我们还不赶紧迎上前去敬他们几杯呢。老先生们的酒量都很好,在他们没有醉之前,我已烂醉如泥。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3916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