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永远跳动不灭的精神火种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3703    发布时间:2025-05-17

——重读儿童文学名著《闪闪的红星》有感

 

《闪闪的红星》是已故作家李心田于1970年创作的一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少年潘冬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在革命烈火中淬炼成长的英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充满斗争与牺牲的革命史诗,更是一曲关于信念、勇气与传承的精神赞歌。书中那颗“闪闪的红星”,既是潘冬子追寻父亲与革命理想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更是跨越时空永远跳动不灭的精神火种,至今仍以炽热的光芒照亮每一代人的心灵。

闪耀的红星,既是亲情的信物,更是革命信念的化身。故事的起点源于1934年的江西柳溪村,年仅七岁的潘冬子原本拥有一个虽清贫却温暖的家庭。父亲潘行义是赤卫队长,母亲是地下党员,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为冬子种下了最初的革命火种。然而,随着红军主力北上抗日,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了柳溪村。土豪胡汉三的卷土重来,让冬子的童年戛然而止,母亲为掩护群众撤离而壮烈牺牲,父亲随军远行前留下的红五星成为他唯一的寄托。它让少年冬子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中,逐渐领悟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残酷真相,也让他明白“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的斗争哲学。从目睹母亲被烈火吞噬时的撕心裂肺,到亲手火烧胡汉三宅邸时的果敢决绝,冬子的成长轨迹被革命与复仇的双重命题交织,他的每一次抉择都彰显着革命后代特有的早熟与坚韧。

红星的光芒,即便被乌云遮蔽一时,也终将以星火燎原之势穿透黑暗。在冬子的抗争历程中,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的英勇,更是他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面对敌人对食盐的严密封锁,他巧妙地将盐溶于水浸透棉衣,躲过盘查为游击队输送生命线;在茂源米店当学徒时,他既要以童工身份周旋于奸商沈老板的剥削,又要隐忍应对胡汉三的试探,最终借机纵火逃脱;甚至在姚公公家避难时,他仍不忘以“改一字”之计破坏米店囤粮计划,让剥削者自食恶果。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一个少年在乱世中的机敏应变,更隐喻着革命力量如何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闪耀的红星革命火种传递的起点,巧妙的将个人命运与集体理想融为一体,使得革命精神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血脉传承。作家李心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冬子的儿童视角观察革命,既保留了战火中童真的碎片——如等待父亲归来时枯坐松树下、手握干枯映山红的细节,又通过少年心智的逐渐成熟,勾勒出革命理念的浸润过程。书中反复出现的“映山红”意象尤为精妙:母亲曾说“等山上开满映山红,红军就回来了”,这既是冬子对团圆的期盼,也暗合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预言。而当冬子最终穿上军装、佩戴红星站在漫山红花的队伍中时,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共振达到了顶点。

革命年代用鲜血铸就的“红星精神”,本质是对理想的坚守、对困境的抗争、对责任的担当。再读《闪闪的红星》,现实意义愈发清晰。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潘冬子衣衫褴褛却心怀信念的形象,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少年在舒适生活中可能缺失的精神钙质。当冬子为省下一口粮而日夜跋涉时,我们新时代的年青人正挑剔着外卖的口味;当他在竹筏上搏击长江波涛时,我们新时代的年青人却在虚拟世界中消磨时光。书中冬子父亲那句“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朴素哲理,与当下“躺平”“摆烂”的消极心态形成鲜明对照,呼唤着新时代青年重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

穿越时空的红星,永远跃动着不灭的精神火种,那永不褪色的光芒,在个体与民族的双向觉醒中,已化作今天无数青年胸前的党徽、坚毅逆行的背影、科研攻坚的灯火。重读《闪闪的红星》,我们不仅读到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更是收获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合上书卷,潘冬子佩戴红星加入红军队伍的身影渐行渐远,但那个关于觉醒与成长的故事仍在继续。当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重塑人类生存图景时,潘冬子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颗等待擦亮的红星。回望赣南山村那个在火光中挺立的少年,我们终于领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光芒。

注:《闪闪的红星》,作者:李心田,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79年2月

 

作者简介:

杨军,笔名阳君、西杨庄,男,江苏徐州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自1995年以来分别获得过江苏省徐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及济南铁路局连续三年“五个一”工程多项文学创作奖、新闻奖等荣誉称号,已在200余家刊物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600余篇(首);著有诗集《在温暖的雪中浪漫》、《走出汪国真》;散文随笔集《另一种潇洒》;长篇网络小说《诡异游戏:太空科幻大冒险》《漂洋过海谈恋爱》《高铁脊梁》等,并有多部(篇)作品获奖。作者现为上海局铁路集团公司上海大机段职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25030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