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加强杨梅文化与民族学融合研究。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杨梅文化是杨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中国民族地区杨梅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杨梅文化发展战略基础上,细化中国民族地区杨梅文化发展战略。基于此,在杨梅文化研究方面要取得突破性成就,必须与民族学研究融合。
七是加强杨梅文化与“杨梅”文学艺术融合研究。“杨梅”文学艺术,即以杨梅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以杨梅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影视、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注: 这里出现交叉或包容的情况,这样排列,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同。)等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文献价值。以杨梅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影视、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等文学艺术是杨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杨梅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影视、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等文学艺术要作为杨梅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
其一,要加强杨梅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关于杨梅的诗词,这些诗词有很高的价值,对当代杨梅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梅诗词举隅如下:刘禹锡《杨梅》:“一种红艳逞晴妍,半檐初挂雨侵烟。不知井上何人说,满地杨花不扫闲。”;陆游《项里观杨梅》:“山中户户作梅忙,火齐骊珠入帝乡。细织筠笼相映发,华清虚说荔枝筐。”;江淹(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杨梅颂》“宝跨荔枝,芳轶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曾几《食杨梅》:“年年梅里见诸杨,火齐堆盘更有香。风味十分如荔子,何妨盛著绛纱囊。”李白有诗:“玉盘杨梅为君设,呈盐如花皎白雪。”( 出自李白的《梁园吟》);孟浩然有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出自孟浩然的《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徐君茜有诗:“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出自徐君茜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王安石有诗:“湿湿岭云生竹箘,冥冥江雨熟杨梅。”(出自王安石的《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其二,要加强杨梅与中国古典辞赋研究。中国古典辞赋中有不少关于杨梅的辞赋,这些辞赋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医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对当代杨梅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健康生活有积极意义。中国古典辞赋中杨梅辞赋举隅如下:李渔《杨梅赋》(节选): “南方珍果,首及杨梅。力能专致,无事旁窥。非但弗由香重,亦且不假色推。岂乏娇红,亦饶嫩紫;离朱尚未全佳,近黑才夸至美。始生也淡,淡尝若泚;继变为酸,酸难近齿。非淡何以致斯醇?惟酸始能酿其旨。”
其三,要加强杨梅与中国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研究。关于杨梅的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种类繁多。这些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里面有很多的杨梅文化因子,对了解古代人的“杨梅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的研究,能增加杨梅的文化内涵,能提升当代杨梅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杨梅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举隅如下:
1、西施泪洒杨梅
相传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决定隐居山野,永不为政。在勾践一次大摆庆功筵席上,范蠡带着西施悄悄离开都城,一路南下。他们遇河拾桥,逢山觅路,不久来到靖州木洞。范蠡觉得此地渺无人烟,但山上有果木,山下有清泉,是个安身好地方。他们就伐木为梁,割茅为瓦,居住下来。初到山野,他俩来不及开垦种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饥。由于当时正值夏至,山上虽有满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这些野果酸得掉牙,涩得麻舌。无奈之下,他发疯似地摇着一颗颗果树,直摇得满手是血。这时西施闻声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红的鲜血往下滴,心疼得失声痛哭,泪珠滴在被鲜血染红的果实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这时染血的野果一下子变得水灵灵了。当西施把它放进嘴里时,已是香甜可口。他们把吃剩的残核种在地里,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变成了如今的湖南靖州木洞杨梅。
2、诸葛杨梅树与诸葛杨梅林
在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带兵十万打仗路过南蛮首府靖州飞山,当时正值六月天,酷暑难当,将士们体力消耗很大,一个个口干舌燥,加上几天没有进食,士气低落,行军速度缓慢。当诸葛亮带队来到木洞村时,只见前面有一片茂密树林,锦纶一挥,“将士们前面有好大一片梅林,我们可以一饱口福”。将士们往前面一看,果然前面有很大一片树林,将士们士气大振,立马跑步前进,交足了5 千两纹银后,到梅林里饱食一顿杨梅,由于杨梅具有生津止渴,增强体力等功效,诸葛亮带兵“七擒七纵”孟获获胜,木洞杨梅也功不可灭。诸葛亮也因此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部落的人心。如今,在湖南靖州坳上镇木洞村仍然保存着很多有关诸葛亮与杨梅的古迹,如“诸葛杨梅树”、“诸葛杨梅林”等。
杨梅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还有:《木洞杨梅的来历》、《杨梅仙子》(又名《百果仙子》)、《何仙姑与杨梅》等。
其四,要加强杨梅与中国杨梅谚语研究。中国谚语中有不少关于杨梅的谚语,多数杨梅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杨梅谚语里面有很多的杨梅文化因子,通过杨梅谚语可以了解古代人、现代人、当代人的“杨梅生活”。杨梅谚语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医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价值等,对当代杨梅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健康生活有积极意义。中国谚语中杨梅谚语举隅如下:“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食杨梅,又怕齿酸;不食杨梅,又须口渴。”;“桃子吃出病,杨梅来治病。”。
其五,要加强杨梅与中国电影电视戏剧戏曲研究。“杨梅生活” 日益丰富,杨梅与中国电影电视戏剧戏曲的关系日益密切,杨梅文化与中国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不断融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